摘要: 本文仿照词语模提出了话语模的概念,依据结构复杂度,话语模可以分为单句话语模及复句、句群话语模,具有能产性、变异性两个基本特征。
关键词: 话语模结构特征
2012年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播出后,好评如潮,搭乘美食的快车,“舌尖上的××”这一话语范式一并蹿红,至今依然颇具生命力,且看下面几例:
(1)舌尖上的山东:济南一户侯蟹肉包(人民网)
(2)舌尖上的阿根廷——葡萄美酒夜光杯(华龙网)
(3)去安徽长丰县下塘镇探访“舌尖上的龙虾”(《合肥晚报》)
(4)爱上葡萄酒网推荐:舌尖上的白葡萄酒(搜狐网)
(5)“舌尖上的滋味”激发网购热、旅游热(《新民晚报》)
(6)从四大菜系聊舌尖上的健康(《金陵晚报》)
(7)查处问题生猪、鸡鸭血,上海警方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东方网)
(8)国家粮食局等三部门要求抵制“舌尖上的浪费”(新华网)
(9)楼市观察:舌尖上的红五月限购放宽是假信号(新华网)
(10)《金太狼》热播宋丹丹被称“舌尖上的丈母娘”(《黔中早报》)
(11)舌尖上的南海对峙:中国步步收回南海“主权”(搜狐网)
依据被填充的“××”的语义范畴,上述11例可归为四类:(1)(2)属于食物产地,(3)(4)(5)属于食物具体名称或食物属性名,(6)(7)(8)属于与食物相关的意义范畴,(9)(10)(11)与食物毫无联系。由此可见“舌尖上的××”这一构式在语义上要求非常宽松。
1999年李宇明在《词语模》一文中提出了“词语模”的概念,是指具有批量产生新词语能力的各式各样的框架,这种框架由“模标”和“模槽”两部分构成。模标指词语模中不变的语素或词语,模槽指词语模中的空位。[1]例如:“××控”,“控”是模标,“控”前的“××”是模槽。利用“××控”这个词语模可以造出一批新词语,如手机控、微博控、电脑控、大叔控、西装控、制服控、星座控等。
近年来,随着各种网络流行语与网络体的涌现,“模标-模槽”理论的适用范围已经从词语层扩大到话语(篇章)层,“话语模”已经成为网络语言社区中引人关注的新现象。类比词语模,话语模可界定如下:话语模是指具有批量产生新话语能力的话语框架,这种框架由“模标”和“模槽”两部分构成,模标指话语模中不变的部分,模槽指话语模中的空位。依据结构复杂度,话语模可以分为单句话语模及复句、句群话语模。
一、单句结构的话语模
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
台湾作家九把刀的自传体小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年被拍成电影后引发了网友们的集体追忆,在被网友模仿改编的过程中,其语义内容有的继续延续恋爱主题,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学长(新浪网)。有的则跨越到其他领域,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甲A(《重庆晨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西游记(《齐鲁晚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楼盘(新华网)
又如“××那些事儿”: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将历史写得煞是好看,“《明朝那些事儿》火了以后,《宋朝那些事儿》、《清朝那些事儿》、《唐朝那些事儿》跟风似的现身”(青岛新闻网)。除了继续以朝代为主题的“某某朝代那些事儿”,其他领域的那些事儿也纷纷涌现,如:80、90成长季:青春那些事儿(新华网);李开复率20万网友抵制《非你莫属》求职节目那些事儿(大洋网);西班牙房产那些事儿:房地产市场崩溃,多城市一度沦为“鬼城”(《南方日报》);考过高富帅战胜富二代高考中搞笑的那些事儿(网易网)。
二、复句、句群结构的话语模
比较常见的复句、句群结构话语模是流行于网络上的各种“体”,例如反复使用“爱××,不爱××,也爱××,我不是××,我是××”这一话语模的凡客体;“在××,有种××叫××,有种××叫什么……”的有种体;“你×,或者××,××就在那里,不×不×;你×,或者××,××,不×不×……”的见与不见体。
此外,流行语也是话语模的源头之一。2009年的网络流行语“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衍生出了话语模“××的不是××,是××”,此后“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哥看的不是春晚,是广告”、“姐偷的不是菜,是寂寞”、“姐抵的不是抗,是甜蜜的忧伤”等套用旧形式表达新内容的版本纷纷涌现。
三、结语
话语模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能产性,二是变异性。能产性是指通过在模槽中添加适当内容,话语模可以批量产生具有形式共性的话语簇。变异性是指不必死守模槽最初的语义内容,凡是感兴趣的人、物、事都可以纳入其中,而且不仅内容可以变异,形式(即模标)也可变异,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可以去掉“年”后面的逗号,可以在“追”后面加“过”。这一方面是因为创作者是自由人,没有义务死守规则,完全可以在遵循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微调,另一方面源自语义表达的需要,对某些语义内容来说,现有的模标不足以为之提供充足的框架支撑,内容要求形式做出改变以便与之耦合,还有时是受节奏、韵律等语音方面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宇明,词语模,邢福义.汉语法特点面面观[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