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思想品德教师应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走向高效。在课堂教学中,一要重视知识目标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要充分发挥案例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三要实施多元评价,张扬学生个性,给予学生成长的“正能量”。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知识目标 案例 多元评价
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强调:“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特征。关于综合性特征,新课标指出:“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上述理念为思想品德教学指明了方向与路径,教师应努力贯彻新课标理念,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走向高效,进而实现综合性的课程目标。
一、重视知识目标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知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定与完成是以知识体系为支撑,以知识掌握为前提,以知识运用为目的的。传授知识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依据对新课标的学习与理解,笔者认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绝不能淡化知识目标的教育,相反更应加倍重视,尤其要注重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达成此目标,教师要讲究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除运用传统的讲授法外,教师还要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自学交流、参与社会实践等,进行有效的学习。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方法很多,笔者在教学中借助漫画、影视、案例、时事等课外资源,通过视觉的冲击和文字的感染,激发学生的灵感,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认知、理解和掌握;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出问题,让学生在设问与思考中获得知识,提升觉悟。
二、充分发挥案例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感性思维发达、理性思维正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锻炼其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加学生认识深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择一些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借此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热情。还可借助案例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相关的知识,实现认识的提高与升华。例如,笔者在执教“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内容时,适时向学生抛出了三个案例,并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通过讨论形式回答相关的知识,再就“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三个方面含义进行扩展和提升,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内涵。
当然,在教学中发挥案例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点:第一,所选案例不能脱离学生生活。新课标强调,思想品德课程一定要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现实生活为课程的基础,遵循“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如果违背了“三贴近”的原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效性,与课程改革理念背道而驰。第二,在认识上要防止观点绝对化。初中学生阶段的学生虽然已具备一定的分析与质疑能力,但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也会有失偏颇,走向绝对。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就对“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观点绝对化存在疑惑,陷入理解误区。此时教师就要提示学生注意,对于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犯人来讲,他们不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但这与“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点并不矛盾。另外,“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主要是讲的机会上的平等,而非结果上的平等。
三、实施多元评价,张扬学生个性,给予学生成长的“正能量”。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提出:“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建议体现了多元评价的思想。“多元评价主体”是指主持评价活动的主角可以由多人组成,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都可参与到评价中来。作为评价过程中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主要是完成对学生的评价。体现在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能力,学习过程中有没有新发现,能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等。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调查报告评价、活动评价、观察评价等。教师评价要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评价旨在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有利于提高他们对学习状况和行为表现的自我反思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家长评价提倡家长参与到活动中去,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建议。实施多元评价能够张扬学生个性,给予学生成长的“正能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第四单元“热爱生命”第19课《与快乐相伴》这一课时,笔者设计并实施了如下的教学过程:第一步: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以“做一名阳光少年”为主题的行动方案;第二步:各小组推选出一名评委,并制定出相应的评选标准;第三步:各小组在班里交流制订的方案;第四步:根据此次行动和平时的表现,各组推选两名候选人,参与“阳光少年”评比活动;第五步:教师小结活动收获,表彰荣获“阳光少年”称号的同学。此活动在整个设计中都能体现出多元主体参与,即以教师评价为引导、学生他评和自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是活动的总策划者,学生全员参与,方案、评委、标准都是学生合作制定或选择的,彰显出公正性、公平性。交流中每个学生才能踊跃发言,体现出了参与热情和能力水平。评价能结合学生平时的思想行为表现,体现了一定的客观性。教师的适时评价能够激励学生的行为,调动学生正向行为的积极性。总之,此活动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