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信息技术课学习兴趣的激发

2013-12-31 00:00:00常国刚
考试周刊 2013年40期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成为摆在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如果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阐述看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 教学内容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领受。”可见,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接受。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求知欲强、对该门课程感兴趣的特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信息技术教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聊天或玩游戏。我时常思考:为什么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内容不感兴趣呢?原因有很多,由于信息技术中有许多枯燥、模式化的学习内容,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让学生及时体验到学习后的用处,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有些内容过于简单,学生早已熟练掌握等。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动机、目的不明确,使得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率低下,这是当前信息技术课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信息技术教学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要使信息技术课真正受学生欢迎,信息技术教师除提高自身素质外,还必须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改变中学生不喜欢学习信息技术现状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特长,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内在的吸引力,使教学过程成为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形成观念的过程。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增强教学效果。我们常说“爱屋及乌”,对于教育来说,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不论什么课程,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会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那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当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和学生共同研究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师生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信息技术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职业优势,用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感染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二、创设合理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如:在讲计算机病毒一节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家里的计算机是不是经常中病毒呢?中了病毒又如何解决呢?有什么防范措施?在学校上课的时候碰到过网络不通的时候吗?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造成网络不通呢?自己的电子邮箱、QQ等聊天工具密码是如何设置的?从而引入网络安全的概念。又如:在学习动手组建小型局域网时,教师可提问学生:家里的计算机是如何上网的?有没有想过和邻居家的计算机通过一条宽带上网?如果可以,应如何设置?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解释或操作起来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合理地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创设了合理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除了最低的教学界限(现有水平)外,还存在着最高的教学界限(潜在水平),他们之间的“最近发展区”为教学发展的最佳界限,这个理论为教学时适当提高教学难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教学实践表明,太容易的知识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过易,学生唾手可得,容易形成思维惰性;而太深奥的知识同样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内容过难,学生摸不着头脑,兴趣更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在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学的同时,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挖掘学生的“潜在水平”,让他们在学习能“跳一跳够得着”,能利用旧知解决新知,做到难而有趣。如在学习信息获取这一节时,如果只是抓住课本让学生学习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很难达到让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因为一般的信息获取知识学生在初中或更早的时候就学会了,会觉得是老生常谈。如果增加难度,比如要求学生通过搜索虚拟配置一台价位5000元左右、性能较佳的学习用计算机。这就提高了要求,学生在搜索信息的时候首先要设计方案,还要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再加工才能得到最佳方案,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四、抓住契机,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的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以良好的契机为抓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多途径下载文件后,教师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找到一个免费资源网站下载一些程序,比较使用网页下载和下载工具下载的区别,比较逐个下载和批量下载的区别。这样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产生兴趣,在实践练习中掌握技巧,获取和巩固知识。再如:讲到动态网页这一节时,单纯地讲脚本语言代码,效果不好。可先将制作好的带有脚本语言的网页演示给学生看,再逐个分析其脚本语言的作用。学生看了带有各种动态效果的网页兴趣明显提高,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运用信息技术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要以自身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信息技术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探索信息技术的奥秘,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信息技术学科最新发展动向和科技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调查法、实践法、小组合作法、网上搜索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摒弃被动的学习方式,自主式、研究性地学习,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针对目前学生认为学习信息技术课就是娱乐,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实际,教师要积极转变学生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性、重要性教育,教育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用结合原则,阐述信息技术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要发挥网络资源丰富,获取知识方便、快捷的独特功能,有意识地让学生用学到的技术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教学中心。若长久坚持,学生就会从“为用而学”提升到“越学越有用”、“越有用越想学”的境界,这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就一定能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第1版.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第1版.

[3]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