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2013-12-31 00:00:00范小红
考试周刊 2013年40期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多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推导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跳起来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尽量讲得少些,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绝不和盘托出。这样才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1.树立现代的数学教学观

新时期的教育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以人为本,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衡量学生,更不以分数论英雄。“心中有人”是指教师更要关注将来的学生,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更重要的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索与发现。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探索结果的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体会数学的精神。要看以知识、技能为载体的数学素养学生感悟了多少,当学生走出校门,若干年后,当他们遗忘了知识技能后在其身上留下了多少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比如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会用数学的头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那才是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这也正是数学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否认的。教师的任务在于促进学生的内部学习过程,为学生发现问题而设计探索情境,以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因此只有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的主导地位,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

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只是与学生平等的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教师不再是正确与错误的裁定者。教师也不应以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的判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鼓励者和启发者,课堂应成为学生相互交流,协商争辩的理想场所,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说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权威,挑战课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平

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简单的题学生做不出来”“题目讲过多遍学生还不会做”,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的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点拨、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难点出现了不合拍;是教师期望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平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良性发展。教师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那样只会适得其反,把简单的问题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3.更新观念,活用教材

作为教学实施者的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优势和潜能,大胆创新教法,灵活使用教材,使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在前进中少走弯路,努力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4.改进教学方式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更深入、具体地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并形成积极思维的心理气氛。有的教师为了实现短期效果,仍然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更谈不上探究、自学、讨论。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变成一听就懂,只会模仿例题,当时效果不错,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检查学生,却连简单的都不会了。这说明: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经历动脑思考探讨的过程、没有动手练习巩固,就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老师一定要牢固地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全员参入、全程参入,坚决废除“注入式”、“一言堂”、“满堂灌”。

5.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判断函数是否是指数函数时,可以通过教学软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学生得到的不再是一句简单的“正确”,而是富有情感的惊叹声,或是一张笑脸“哦,祝贺你,你答对喽”,或者是漫天的鲜花、气球,还有“电脑博士”的奖励,等等,这些鼓励和表扬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出错时,电脑以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给一个泄气的声音等)告诉学生:你错了!这样,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时并不是特别沮丧,并激起再次学习的愿望。

6.强化教学科研意识

教师必须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能予以关注,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这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只有教师经常对教学进行反思,才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关注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树立自己的科研意识,并潜心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