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写作能力

2013-12-31 00:00:00吴总结
考试周刊 2013年40期

摘 要: 写作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引导学生多阅读、勤积累;多体验、勤记录;多动笔、勤修改,才能有效提高中职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中职教育 作文教学 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

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在听、说、读的基础上,综合提炼语文素养,最终以写作的形式发表见解,是最能反映学生语文能力的体现。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中职语文教师最感棘手的问题,教师苦于教,学生苦于学,甚至到了“谈作色变”的地步。如何在作文教学中使学生由无话可说到文思敏捷,甚至文如泉涌呢?笔者认为,只有引导学生多阅读、勤积累;多体验、勤记录;多动笔、勤修改,才能有效提高中职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勤积累。

作文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只有积累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才能厚积薄发,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可见,阅读是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开阔视野,丰富思想,积累作文素材。如此,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只有广泛阅读,学生才能积累语言,才能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和接受能力,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依相生、相得益彰。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广泛阅读,勤于积累。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读、会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坚持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的教学方式,积极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丰富学生的读物。课外读物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生意盎然,但包罗万象,良莠不齐,老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差异性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有目的有层次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名家名作: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推荐与习作要求相关的文章。

(2)传授学生读书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在读书时灵活运用“浏览”、“博览”、“速读”、“精读”四种阅读方法。只有有效阅读,才能有效积累,才能笔下生花。

(3)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基于此,我们应举办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如百科知识竞赛、作家作品知多少比赛、演讲比赛、故事会等活动;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览;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积极组织向校内外刊物投稿。通过这些丰富的课外生活、活动体验,开拓学生学习语文的新天地。

2.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知识。

(1)读记结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避免“走马观花”。

(2)读中导说。营造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畅说自己在读中的切身感受和真实看法,通过“说”检验“读”,学生“读后会说”是一笔难能可贵的知识财富。

3.把阅读中积累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

(1)读写结合。要鼓励学生写日记,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词语在日记中加以灵活运用,使阅读中所积累的素材才有用武之地。

(2)读中想象。合理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是学生习作的一个亮点。学生在阅读积累中,增加了习作内容、文化、语言等诸方面的储备,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话引子”,指导学生发挥想象编写故事等。

二、引导学生经历体验,勤记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新课程改革后,作文教学特别注重倡导“生活本源”这一先进理念。我们要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体验和感受,让学生热爱生活;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圈子,带领学生多接触自然,认识社会,形成健全的人格;要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这样,才能开放学生的心扉,让他们在习作中无拘无束、无羁无绊,写出个性鲜明突出、感情自然真挚的习作。

1.多角度引导观察,让学生热爱生活。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开放课堂,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引导学生勤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当学生通过观察获得这些感性材料后,作文时自然会有内容可写。

2.多渠道参与实践,让学生体验生活。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在生活这片沃土上耕耘、收获,那么学生一定会写出汁味鲜美的文章。因此,鼓励学生多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从中吸取生动的生活素材;提倡学生多体验不同的角色,从中获得真实的情感素材。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能获得大量知识信息,还能将枯燥的写作变为自己生活的一种需要。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中职语文教学要明确教育目的和任务。中职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运用到生活中,用到职场上,更好地工作、生活。因此,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会亲自体验到成功、失败和关怀,获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教育。有了这些真实的情感积累,何愁没有精彩的表达吗?

3.多形式地进行表达,让学生反映生活。

学生习作的过程就是学生将语言表达和社会生活相融合的过程。指导写作时,我们应鼓励学生不拘一格,除写记叙文外,还可以写童话、诗歌、散文、读后感等,让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使作文的表达形式多样、新颖,养成及时记录自己真情实感的良好习作习惯。

生活即语文,用文字写生活,将生活的精彩写进学生的精彩文章中,是作文教学追求的目标。

三、引导学生多动笔,勤修改。

好作文都是经过反复修改和推敲而写成的。名作家、文艺理论家何其芳先生曾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许多著名的作家都对此深有体会:好的文章的确是改出来的,而不是一挥而就的。由此可见,修改文章在日常写作中何其重要。

叶圣陶先生曾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认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要做到“多修改”,就要从修改作文结构、锤炼文章的内容语句和培养学生悟性三方面下手。唯有如此,学生才能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境界,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只要学生能持之以恒,多阅读,多练笔,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日积月累,写作的素材就会得到充实,写作水平就会逐步提高。

总之,学生通过学习语文,不但能掌握知识,而且能提高技能,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职教语文更是如此,语文教师要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搞好语文教学,寻找语文和学生职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使语文课真正为中职生职业服务,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学原理.

[2]韦志成.作文教学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11.

[3]任长松.走向新课程.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4.

[4]陈秉章.作文教学艺术.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