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2013-12-31 00:00:00王秀兰
考试周刊 2013年40期

不仅学生怕作文,一些老师也怕作文。一些年轻的教师一谈起改作文就唉声叹气。办公室的案头,作文本上落灰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什么作文令“教师学生两生厌”呢?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没有确定好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教师在学生的写作中应该扮演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而不是袖手旁观的空谈家,更不是趾高气扬的指挥者。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从“点拨提升立意、引导挖掘素材、启发拟定题目”三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提升立意的点拨者

立意是写作的灵魂,其深度决定一篇文章的质量。对同一个素材,我们可以从多角度立意。关键是正确、鲜明、新颖、深刻,更要与文章素材相匹配。学生的思考深度因为生活阅历而限制,很多时候,只能浅尝辄止。教师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作文立意的深度。

1.初一军训:军训不仅是体现集体的和谐、同学的温暖,更可以定位为人生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因为意志的坚守。唯有不断超越自己、拼搏向上,才能让生命之花怒放。

2.校园艺术节:大部分学生认为集体的力量大、智慧多。引导学生立意提升:没有老师的悉心指导能有不断进步吗?拿到校园艺术节一等奖第一名除了证明集体的力量大、智慧多外,还能证明什么?学生在追问下很快想到“成长”、“感恩”、“青春”等立意。

3.吹蒲公英:同学们将主题定位于追逐梦想。换个角度,赞美身边每一个真实的生命,赞美在无尽的田野里自由自在、快活逍遥地吹蒲公英的生命姿态——花样的年华,应该像花一样绽放枝头,活出自己的精彩。抑或每一个飘荡在风中的生命都有无尽的未知,对生活多一些期待,少一些懊恼。

这些美丽的小故事能打开学生的心扉,看到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喜怒哀乐洒满生活轨迹,踊跃生动的发言更是真实的写作理念,文章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

二、挖掘素材的引导者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从何来?学生的生活虽然很单调,但能从中体味生活之妙。不必说鞭打蛤蟆的沈复,也不必说月夜偷豆的鲁迅,单是寻找月迹的贾平凹就足让人称奇。“有情、有物、有人”,作为老师,我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把心头的印记变成文字,把生活中的素材挖出来。

用微博的形式记录我们的生活是我近两年来尝试的一种好方法。微博,字数只要一百四十字以内。简洁明了的记录方式,让学生觉得写作文不是难事。

“生日,收到最好的礼物是——一个如初春明媚阳光般的微笑。”

“今天,我发现同桌的脸上冒出两个亮闪闪的生机勃勃的青春痘,真是把青春恣意写在脸上啊!”

“老班今天火药味很浓。鹰似的眼神盯紧了我们,不寒而栗!”

寥寥数言,微博发表于班级白板,远期更新,一周评选“最佳微博”和“金牌博主”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留心身边“人事物”的好习惯。

将这样鲜活的写作素材用起来,文章怎能不大动人心呢?

三、拟定题目的启发者

“文好,题一半”,题目是文章的明眸,是少女的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一个新颖别致的好题目,能增色文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更让文章锦上添花。

好题目有这样的特征:

一语双关:如《爸爸的花落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等。这样的题目或借物喻人,或借物喻事,或借事喻理。

含而不露:把深邃的思想蕴涵在形象的标题中,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在山的那边》、《窗》等,作者在写山、写窗的文字,把对人生的追求暗含其中,使读者能领会作者的匠心独运。

线索引导:文章脉络清晰需要有清楚的线索。《紫藤萝瀑布》、《幽径悲剧》等,这样的题目,能更好地凸显文章的主体特征。

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拟好题目,最后修改敲定:

1.一语双关:《2013——我的夏天》——军训故事。

2.线索引导:《浪漫的蒲公英》——吹蒲公英。

3.含而不露:《我的舞台》——校园艺术节。

生活是情趣盎然、曲折动人的,美丽光鲜、丰富交织,更要我们诉诸笔端,谱写生命的华彩乐章。教师在学生作文中要做好提升者、引导者、启发者,教学相长,乐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