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语感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整体把握,感知语言;朗读想象,感悟语言;注重实践,运用语言。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语感 培养方法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是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一、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形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便难以形成丰富的语感。为此,必须注意两点:
1.进入课文语言环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指导“美读”课文,培养语感能力。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想。通过多种感官,使语言文字有机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这样,学生才能进行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达的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挖掘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从而有所感悟。如《开国大典》:“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通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传到……传到……使全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课文连用了四个“传到”,如果改用一个传到,如传到全国各地,那么读起来感觉如何呢?对比着读读,学生就会觉得课文的表达气势磅礴,充分表达出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自豪感和毛主席这一宣告的庄严和雄伟。从比较中,学生领悟到生动的语言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2.联系实际,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景,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此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必要的中介手段,比如挂图、投影、课件及实验等。但是最根本的手段还是要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精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锻炼其敏锐的感悟能力。一句话,激活经验,以读求悟,读中见悟。
二、朗读想象,感悟语言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的,它是有直觉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对典范的语言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
1.诵读吟咏。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通过诵读吟咏直接感受到语言中的节奏,领略语言的优美、文章的韵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后,大多数能说出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片段,这就是学生对语言感受的体现。如: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朗朗上口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之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吟味。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在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在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现,入情明理。《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喝鱼汤时,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着急地发问,第二句爱怜地说理,第三句果断地命令,第四句严厉地暗示。结合上下文,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让学生反复诵读,抑扬的语调,变化的速度,语音的轻重,使学生体会到了句子的深刻含义,老班长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也深入学生的内心。
2.注重想象。联想和想象是培养语感的利器。在学生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更要注重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的过程不但是引发学生生活体验和调动知识储备的过程,而且是学生感知作品内容的表象形式的过程。如:《登鹳雀楼》第一、第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如果简单地进行教学就比较枯燥,不能使学生进行语言感知。我们应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将诗人描写的一幅壮观、雄伟的图景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这样就能更好地悟出诗句所蕴涵的情理,更能让学生在心灵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因而,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引发学生想象,进入作品,领悟意境,进一步感受文学言语特点——形象性。
三、注重实践,运用语言
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听说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活动:听,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诸如,上课听讲、听别人讲话、听广播、看电视等。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及时捕捉语言信息,了解内容,抓住中心和要点等。这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说,就是在一定的场合中,让学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过程就是言语的口头运用。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组织语言极快。因而,要求说话的语言准确、连贯、得体。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故事会、举行朗诵比赛、表演话剧等。这样,在语言运用中增强语感能力。写,从《写作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调动头脑中的语言信息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写使学生在运用语言中,既能够仔细推敲词句,调动自身的语言积淀,又能够促进语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