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朗诵活动指导问题探讨

2013-12-31 00:00:00陈秀清
考试周刊 2013年40期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诵,可以陶冶性情,开阔心胸;可以培养学生体味词汇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的自我鉴别能力。语文老师需要在学校朗诵会前指导参赛者,因此,必须掌握朗诵的基本常识。

一、朗诵的基本要求

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1.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

这种再创作,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2.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

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理解作品内容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鸣,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而,我们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2)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像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

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也使人动性。

二、朗诵的表达手段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1.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二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三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四是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

(1)生理停顿和语法停顿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2)强调停顿

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安排的。例如:贺敬之《雷锋之歌》中的一句:“来呵!让我们紧紧挽住雷锋的这三条刀伤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条”之后略作停顿,就会给听众造成“三条手臂”的错觉,影响理解的正确性。

2.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通过增加声音的强度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

如果一句话里成分较多,重读不止一处,则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如:

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过南靖土楼。(回答“谁去南靖土楼”)

我去过南靖土楼。(回答“你去没去过南靖土楼”)

我去过南靖土楼。(回答“南靖土楼、永定土楼等地,你去过哪儿?”)

因而,在朗诵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

3.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4.句调

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句调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于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末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和降调

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达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2)平调和曲调

平调,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三、朗诵有助于朗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诵”出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

朗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能力,还可以强化朗读的教学艺术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