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追求有效的、理想的课堂教学是当今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有效教学”的提出是针对许多低效、无效的课堂教学而言的。作为学习母语的课堂,语文学科的意义非同于自然学科,它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那就是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真实 快乐 灵动 共进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结合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语文课堂应当是真实的、快乐的、灵动的、共进的。
一、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真实的
我严重地反对“作秀”。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谢绝表演。表演式的教学表演得再好,充其量是一种表演,它没有生命力,要有东西打动学生。理想的语文课堂必须远离演练、彩排、渗透,坚决摒弃“作秀”。或许,真实的语文课堂不是完美的课堂,但是不真实的语文课堂就绝对不可能是完美的课堂。新课标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失去了真实的语文教学,则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冷静思考、认真反思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究竟怎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实的呢?
1.追求真实的课堂。真实的语文课堂,在于让语文充满思想,充满感情,充满人文精神。真实的语文课堂在于把握教与学的关系,如果说把教看做点的话,那么学就是面。我们不能以教代学,而应以教作为支点,带动学生学习。语文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内容,更要具备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大力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促使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学习资源,多渠道获取知识,提炼智慧。
2.联系真实的生活。语文教学的真实性应植根于生活的真实,创设生活化的语文实践情境。组织学生游览、观光,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学习语文;以知识激发、唤醒学生对生活知识的回忆、记述、思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如故事会、辩论会、演讲会和游戏等。
3.培养真实的学生。真实的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实的学生具备热爱学习、喜欢钻研、探索的精神。
语文课上,我们要教会学生表达,教语文。语文包括字、词、句、段、篇,包括听、说、读、写,还包括思想、道德、情感、价值观等。语文课上,要将知识点的教学落到实处,体现能力培养,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训练好。小学语文教师不应只追求课堂上的美,更应该追求课堂的“真”。总之,只有追求真实的课堂,联系真实的生活,培养真实的学生,语文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二、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快乐的
孔子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和爱是语文学习的精神动力。如果没有兴趣,就很难关注它,思索与之有关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努力让学生成为乐学者。然而,教学现实常常让我们有这样的感受:同样时间的课,有的老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如沐春风,几乎忘了时间的存在,有的老师上的课索然无味,气氛沉闷,学生厌倦,视下课铃声为一种解脱。有的课堂井然有序,学生守纪好学,气氛活跃,有的课堂秩序混乱,甚至难以维持纪律,根本谈不上有效教学。我认为一个理想的课堂必须受学生欢迎,也受老师欢迎。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老师有了上课动力,才有可能打造精彩的课堂。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挖掘让学生乐学的源泉:享受思考的乐趣、成功的乐趣、活动的乐趣、做作业的乐趣,形成良性循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常善用、乐用多种教育资源,如音乐、美术、视频等与原文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更深刻地感动,这样才能更深情地投入,达到乐学的境界。
三、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灵动的
所谓“灵动”,就是一种生气、活力,就是和谐、节奏,就是古人所谓的“气扬采飞”。追求灵动,正是一种教学形式的表现形态。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以知识为载体,以思维为核心,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在灵动的课堂上,自由地采撷心灵的感悟,进而更好地探索和践行诗意的人生。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过程,而且是思维发展、情感活动的过程。语文教学的诸元素——文本、学生、教师,都是离不开思维和情感的相互作用,因而好的语文课堂是灵活多变的,充满张力的。
“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新课程下的课堂应是灵动的课堂,它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交往、思维状态。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那么,课堂的使命就是点燃这火种,致力培育积极的学习情感。
追求灵动的教学艺术,在于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绿色,让课堂成为生命活力的空间。以灵动为核心,教师灵活地教,学生灵活地学;教师教得灵气洒脱,学生学得轻灵自在。
四、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共进的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是我十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一个最深、最真切的体会。我总希望为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他们的情感渴望,点燃他们的求知火花,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一块生命的“绿地”。长期以来,一些教师认为,学生正襟危坐,鸦雀无声,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教师提问题学生一个一个起立回答就是课堂纪律好,否则学生将遭到批评警告等。其实,课堂上需要纪律是教学的前提,但是教师的课堂安排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进行。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面对信息,凭借自己的经验,用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在教学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义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情智的不断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交往的主体看,他们在人格、权利和自主性方面是平等的。只要我们把学生当做真正的“人”,与他相处,对他帮助,对他影响,对他引导,语文课堂就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沃土。相信,在这样的沃土中必能开出“师生共成长”的奇葩。
总之,语文课堂应当是真实的、快乐的、灵动的、共进的。语文教师如果能多在以上几点上下工夫,就一定会使课堂熠熠生辉,定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新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凤.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新生代通派名师系列.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3]陈宝铝.本色语文——追寻本色语文真谛.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