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

2013-12-31 00:00:00钱敏玉
考试周刊 2013年40期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教学既要有一定水准的教学质量,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乐学会学,教师能教善教。然而目前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尽心尽力地讲解,学生在下面却听得头昏脑涨,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现象。

一、重视备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收获

教师备课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语文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学生会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个体差异,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在学习能力、先前成绩、自我意识、学习风格及家庭生活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我们在备课时,首先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找准”、“吃透”,再“对症下药”,制定适度而又有层次的教学目标。我尝试把文言文教学目标作分层为:(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文言文词语句子。(3)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浅显的寓言典故等课外文言文。

另外,备课时要多设计小组合作交流活动。我在准备《皇帝的新装》时,设计了以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中的情节在课堂上再现,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表演,并在课堂上展开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刻体会课文表达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表现方法。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有效调控,让学生拥有安全自由的心态

学生只有置身于民主气氛浓郁的课堂,其智慧潜能才会得到极大的开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自己“师道尊严”的传统角色,以真诚、平等的姿势对待学生,给学生以舒展灵性、畅所欲言的自由。如在《威尼斯商人》的教学中,我以普通平等的一员融入到学生中,参与到他们的分角色朗读中,并加入到他们的小组讨论中。教师的参与大大缓解了学生活动的紧张感,提高了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大胆地诵读、讨论、交流。

教师应坚持“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对每位学生都充满热情与期待。农村学生社会交往活动少,个性较内向、害羞,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以尊重的态度,以贴近农村生活的语言,从他们的内心世界出发,打开学生知识的大门。

三、积极引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柏拉图说:“强迫学习的知识是不会保存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理解、领悟,掌握新的学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1.教师要做学生语文学习的引路人。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和带领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背影》时,一直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按照默读—思考—想象—朗读的顺序,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蕴涵丰富的眼神,让学生带着感情进行反复朗读,用心体会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掌握学法。我在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时,首先请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恒星、行星、星云、银河系、恒星系各有什么特征,讨论后各组选派代表交流发言。对于难以完成的学生,我让他们抓住文中关键句作归纳总结。在我的指导下,他们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强了语文学习的信心。

2.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伴随学生的积极体验,这种积极体验是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是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强烈的求知欲。我在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上网找了些沙漠风光图片,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兴致勃勃地看完图片,给和谐高效的课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讲到“鸣沙”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时,播放视频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结果,课堂教学环节完成得很顺利,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3.为学生留下思考和展示自我的空间。农村中学的学生往往羞于表现自己,教师要尽量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并鼓励他们大胆展示自我。在《我的母亲》的学习中,对于诸如“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语句、哪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吗?”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思考,并联系自己的母亲,体会人间的至爱亲情,相对较难。我就放慢了课堂节奏,给他们交流的时间和机会,鼓励他们上讲台交流。结果,不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形成自己的感悟,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注重激励,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主观题答案只确定标准而不给具体答案就是一种导向,说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个终极目标。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先示范质疑,创设了提问的情境,再鼓励学生提问。如学习《天上的街市》时,教师可先设疑:天上真的有街市吗?诗人为什么会从街灯联想到明灯,它们之间有哪些类似的地方?为什么天空是缥缈的?学生通过朗读、探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继续朗读全诗,有的学生提出疑难:既然“缥缈”又为什么说“定然有”“定然是”“定然能够”呢?有学生提出:“诗人为什么对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做了这么大的改动?”学生在提问中形成了“竞争”意识,要竞争就要思考、表达,这是激活思维的表现,探究的热情就会被激发,在此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作出适宜的即时反馈,加强师生互动。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尽量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从正面引导,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特别是对农村中学的学生,要注意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老师要树立为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多向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