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下第六单元“诗词拔萃”中选了许多名家的经典之作,这一单元的教学参考目标提出要“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体悟诗歌凝练、生动、含蓄的语言,从中受到感染。通过欣赏、品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编者将一些篇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欣赏。例如毛泽东与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我在教学中尝试将《沁园春.雪》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对比,从而更好地赏析两首词作。
之所以选择这两首词,是因为我觉得两者之间有不少共通之处。首先毛泽东与辛弃疾都处在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遭到极大危机的年代,都有强烈的爱国之情、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和杰出的军事才能;其次,他们的作品都属于典型的豪放派,气势宏大壮阔;再次,就这两篇作品而言,都有很出色的描写、议论与抒情。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的境遇不同,两篇作品的情感主旨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在比较中,可以品味出许多妙处。
一、描写的内容
两首词作都有场景描写,也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但是《沁园春.雪》以自然景物为对象,作者一开场,就是大手笔:“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可以想见,在雪花纷飞的冰天雪地中作者是在登高远眺的,轻盈舞动的雪花丝毫不能阻碍他的视线,他望尽了北国风光,长城内外,黄河上下尽收眼底,这是他看到的景,也是他心中祖国大好河山在眼前的浮现,但这景物“惟余莽莽”,是否有点单调甚至缺乏生机?原来这是天公在施威,严寒酷烈到连平时一泻千里的黄河也“顿失滔滔”,硬是被冻结了停顿了,天地一下子是如此的凝然安静,可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群山高原却呈现了另一种风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作者化静为动,运用比喻让群山像蛇般蜿蜒延伸,让高原像奔跑的白象一般呈现一种奔腾向前之势,它们一直来到天边,为的是“欲与天公试比高”,这种拟人的运用,难道仅仅为了写群山高原有多么长多么高吗?绝不是的。它是一种无声的抗议,是对天公施威的示威,这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形象再现,正是有了这种顽强抗争,作者才自然想象到这斗争的最终结果:“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作者如海燕般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他早已经望见了中华民族在历经劫难后的美好未来,古老的中国一定会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这景物表面看,处处无“我”,实则处处有“我”。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以人物活动的场面为描写对象,作者开篇“醉里挑灯看剑”,因为48岁的他与好友陈亮(同甫)不久之前刚在雪后初晴的铅山会过面,他们无心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而是倾心纵谈国事,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两人报国之情汹涌澎湃,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陈亮离开后辛弃疾不能自已,国事令人忧心如焚,胸中块垒唯有借酒浇之,在酒酣耳热中,他挑亮昏暗的灯火,抽出久已不用的宝剑,灯光与宝剑的寒光交相辉映,此刻的作者是多么迫切地想要在刀光剑影中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啊。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迷离恍惚中,他“梦回吹角连营”连绵不断的军营中,响起嘹亮的号角声,这是即将出征沙场的讯号,他为了唤起将士们奋勇杀敌的激情,于是“八百里分麾下炙”将烤熟的牛肉犒劳那些去前线的人们,以示与他们同甘共苦,为了助兴,更是为了点燃将士们的勇气,军队里还“五十弦翻塞外声”奏起了苍凉的北疆乐曲,以壮声势,此时此刻,部队给养充足,官兵上下一心,众人斗志昂扬,开始“沙场秋点兵”了,这是一个出征的好季节,秋高气爽,林寒涧肃,膘肥马壮,在肃穆的气氛中,辛弃疾横刀立马,检阅军队,点兵授令准备出征了。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要开始了。作者继续他的美梦,将情绪推向高潮“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连续两个比喻,为我们呈现出又一幅画面:作者骑着快如的卢的骏马风驰电掣般前进着,他手中凶狠有力的弓箭在发射时发出惊雷般震响。此刻,一个爱国将领冲锋陷阵,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这是壮词壮景的进一步烘托,是壮志壮意的进一步生发,作者通过现实与梦镜两处描写充分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报国志,只是在一“醉”一“梦”中,这情这志总像在说另一个人,这高潮来得总让人有点不安。
二、两位作者的议论
毛泽东在写景之后,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自然过渡到对历代英雄的评价。历代英雄有很多,但是作者只是选了5位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帝王,他们都是一个时代的开创者(汉武帝虽没有建立新的朝代,但自他始汉族汉人成为一个专用词),可作者面对如此优秀人物,英雄之中的英雄,给他们的评价却是一个“惜”字,显然,那是因为作者有充分的自信开创另一个属于他的全新的文明时代,一个由无产阶级人民大众主宰的美丽新世界,它完全不同于封建社会由权贵主宰的等级森严的社会,他的时代将会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民众才是国家的主人,在文化、政治、经济各方面定能胜过前朝英雄所创造的辉煌时代。因为毛泽东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是可以远胜少数帝王将相的。总之,作者只是借议论古人彰显在自己领导下的共产党人的建功立业必胜前人的坚定信心,这也是对祖国大好河山与同胞无限热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辛弃疾在描写醉酒梦境后,表明了自己想抗金杀敌的原因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里有必要和学生说说辛弃疾成长的环境。他出生在山东,当时那儿已经是金国的沦陷区,他从小目睹了金人的凶残,感受到了被奴役的痛苦。其祖父虽然在金国做官,却时刻教育他,让他寻找机会“以妤君父不共戴天之愤”,这使他民族意识十分强烈,加之山东是孔孟之乡,读书人“修齐治民”的儒家意识十分浓厚,因此文武双全的他一心要抗金复国。他对自己在这方面的胆略才干十分有信心——事实也是如此,21岁时辛弃疾就起义抗金,23岁时带领50铁骑突袭济南敌营,活捉张安国叛将并将之押到建康。年轻时的他认为收复失地只是时间问题,并将此视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是梦想,想因为立下战功而流芳百世。
总之,两位词人在议论之中对于自己的理想才干都是踌躇满志、俱怀逸兴壮思的,觉得“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然而两位词人的境遇却截然不同,毛泽东在信仰马列主义后不久于1921年参加共产党一大代表会,拉开了他革命生涯的序幕,此后十多年中,虽受到过冷落和排挤,但由于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他依然备受重用,指挥了秋收起义、发动了土地革命,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成立了红军第四方面军,参加指挥了4次反围剿并取得了胜利。后因为党内错误执行王明“左倾”冒险政策,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损失十分惨重,这对毛泽东来说却是一个机遇,他从受到排挤到初露峥嵘,进而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中确立了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此后他带领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同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并于次年2月率部准备东渡黄河,领兵抗日,此时写下《沁园春·雪》,学生若了解这段经历的话,即使不看作品本身,也能想见这词写得如何意气风发,豪迈喜悦,所以作者最后抒情:“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写出这舍我其谁,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激扬文字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这一句也将全词的感情推向高潮。
辛弃疾却正好相反,他率部突袭活捉张安国后入仕南宋,尽管他不顾官位低微多次进谏,要求洗雪国耻北定中原,并在湖南、福建、镇江任职期间招募新军,积极备战,干劲十足,然而,由于朝廷内部主战派贪急冒进造成的失败,使得主和派占据优势,加之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众人对他颇有提防令他屡遭馋劾。因此,朝廷只是让他解决一些民生经济问题。虽然他也干得很出色,但是毕竟与自己的远大抱负大相径庭,随着岁月的流逝,他感到人生短暂却总是壮志难酬,内心越来越痛苦压抑,以至50岁不到(毛泽东写《沁园春》时也43岁了)却“可怜白发生”。这个结句笔锋陡转,感情从酣畅淋漓、壮志豪情一落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抒发报国有心、请缨无门的愤懑,使得壮词笼上浓重的悲凉色彩。这句话与“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的梦境形成强烈的对比,宣泄了作者难以诉说的痛苦和焦虑。
通过两首词的比较阅读,我们能更深地感受到诗歌中形象的特征、流露的感情并深受感染,提高对这两首词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