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会考是高中毕业水平考试,是检查、评价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和教师教学质量,考核高中学生文化课学习是否达到必修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及能否毕业的重要手段。
高中信息技术会考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考查学生水平的一种手段,还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利于学校实行素质教育,有利于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下面我就高中信息技术备考复习谈谈体会。
一、统一思想认识,正确对待会考。
高中信息技术会考依据现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教材和《高中会考纲要》的基本要求命题,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尤其是操作能力的考查。近几年考试的内容和以往相比有较大的变动,增加了许多教材上没有涉及的内容。学生水平、办学条件的差异,给很多学校、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学校、教师更应该统一认识,精心准备会考,认识到会考是水平考试,注重考查学生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会考,帮助学生树立顺利通过会考的信心,并鼓励学生积极进取,争取优异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分层复式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尽可能会考复习和能力培养两手抓;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则应注重“双基”复习并加强训练。
二、仔细研读教学大纲、教材和会考纲要,明确复习目标。
《会考纲要》明确指出会考命题依据现行教学大纲、教材及水平考试的要求,试题主要来源于教材的习题并加以改造,其难度不高于教材中例题、习题的水平。在教学中应认真领会《会考纲要》中知识内容考查的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切实抓好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应用,不要盲目加深难度。
尽管考试涉及教材、考纲的方方面面,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应分析各部分的考试内容和要求,力求抓住主要的、基础的东西。就信息技术学科而言,教师应要求学生落实课本上课后作业和考纲中的习题,并在与考纲同等程度要求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水平差异进行适当的巩固训练,不必为了考试而补充很多,导致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反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三、认真分析会考试卷,把握复习层面和难易度。
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握知识联系。
信息技术学科会考的笔试试题一部分来源于学生的上机操作(主要是操作的方法或结果),另一部分是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考查,着重考查“双基”的掌握情况。双基的教学,一要重视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不能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二要把握知识联系,灵活应用知识,学会运用一个知识或多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运用多种方法解决一个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对于知识的关联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联系知识,还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操作技能。
2.大量考题中以图形代替文字描述,注重考查学生运用能力。
Windows操作系统是一种视窗操作系统,直观的图形化界面大大方便了用户操作,图形化界面中各种操作就成了考试的一个要点。历年试卷中都有不少关于图形界面的试题,主要考查图形认识和图形操作,近两年的试卷中出现了很多;还有一部分试题虽是文字描述,但仍是关于操作的考查,如试卷中关于键盘、鼠标操作的考题也占了一定的分量。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平时要多练习,更要在练习过程中注意观察,比较学习,如Word2003操作窗口的常用工具栏、文字工具栏上的每个图形按钮的形状和功能;Excel2003的窗口、状态栏等是每个学生都要熟练掌握的。
3.在保证合格率的前提下,适当注意试卷的区分度。
高中毕业会考是一种水平性达标考试,主要用于检测高中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其主要功能不在选拔,而在于检测和激励。会考的试卷难度区分度一般在8:1:1,容易题占80%,中等题占10%,稍难题约占10%。会考主要是检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应认真领会《会考纲要》中知识内容考查的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不要盲目加深和拔高,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结合学生能力发展要求设计教学复习的标准和练习,更好地做到双基教学和能力培养相结合。
4.联系生活实际,考查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供服务。历年会考都注重这方面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考试的网络、Excel部分和Word部分,尤其是Excel表格的数据均是来源于生活中较新、较有特色的例子,所以教师在平时上课、复习中不能只参考书上的几个表格,应多从生活中、网络上找一些实例数据讲解和供学生练习,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四、抓住信息技术学科特点,提高复习效率。
1.增加上机机会,提高上机效率,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操作能力考核是考试的一个重点,也是计算机学科异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学习,通过动手操作完成任务、解决问题,逐步提高操作能力和熟练程度,而不是由教师讲授标准答案,学生被动记忆。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进行合理的安排,并布置科学的研究、操作任务,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可通过任务驱动、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实现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再次,对于教学中学生一学就会、时间一长就忘的知识与操作,应适当加强巩固训练,特别在考前要多加练习。课堂上力求做到一人一机,在客观条件限制情况下可让学生轮流使用计算机,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对于基础较薄弱、操作较不熟练的学生,教师要多加关心并进行针对性辅导。
2.适当拓宽知识面,使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相接轨。
在按《会考纲要》要求进行教学和复习的前提下,还应适当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时可参考当前主流配置为学生讲解;在分析word页面设置中纸张大小时,可先分析A4、16K各自的标准、大小、应用场合,再过渡到A3、B5、32K、8K……自定义,结合边距、页眉页脚的设置,使学生学以致用;在讲解数制时,不仅要讲解二、十进制的相互的转换,还要讲解二进制在计算机中的应用和与十六进制的关系,如存储容量(KB、MB、GB)、主频(MHz、CHz)、颜色表示等,在复习Excel时,可在课本、考纲已有实例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元素(如流行歌曲排行榜、股票排行榜、各类比赛数据等)进行适当扩充和拓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认真对待上机复习、考试的各个环节,确保上机考试顺利进行。
信息技术会考不像其他学科只有一份试卷,它采用上机考试(100分)的形式,上机考试成绩很大程度上是不稳定的。查看历年的会考成绩,发现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很好,但由于上机考试成绩不理想,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仔细分析,这些学生考不好的原因可能不是不会操作,而是没有仔细审题或没按要求操作导致失分,让人十分惋惜。认真对待上机复习、考试的各个环节,确保上机考试顺利进行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是会考系统管理员、监考员的事,更是每位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复习工作中的大事。
1.要求学生熟悉考试环境,熟练操作模拟考试软件。在考试过程中要认真审题,切不可看错、看漏,严格按照考试软件要求进行操作,及时存盘。遇到异常情况(如抽题错误、死机等)应及时报告监考老师,并冷静等待解决。
2.要求教师、监考老师熟悉机房环境,熟悉考试软件安装、测试、考试、成绩同收等各个环节的操作,能及时处理考试过程中的各种异常情况,如无法解决应及时与上级相关人员联系,确保考试的顺利进行。
3.要求每场考试结束后立即备份考试数据并回收、备份成绩,这样可以避免在出现异常情况后大面积的考生重考。
综上所述,教师应寻找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现实的结合点,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从目标、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对教材、考纲的内容进行分析重组,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