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语言创新之我见

2013-12-31 00:00:00王凤奎
考试周刊 2013年40期

摘 要: 写考场作文,学生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赋予作文语言时代的崭新生命,在冲破固有束缚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创造出更鲜活生动的语言元素。

关键词: 考场作文 语言创新 创新手段

“人靠衣裳马靠鞍”,一篇文章要想得到读者的青睐,没有独到的语言功夫不行。坏语言像用麻绳拴了一串驴粪蛋。好的语言如饮醇酒,如品香茗,如沐春风,总使人内心愉悦,通体舒畅。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并总结出一套作文语言创新之法。

一、仿拟课文语言,推陈出新

如有位考生在文中写道:“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仿《登幽州台歌》)“清明时节沙纷纷,路上行人满面尘。借问青山何处有,学童遥指盆景中。”(仿《清明》)仿陈子昂和杜牧的诗句,对环境污染进行辛辣的讽刺,机智幽默,发人深省。

又如“问生何所思,问生何所忆。生亦无所思,生亦无所忆。昨夜晚自习,老师大练兵,卷子十二张,张张明日交。阿爷无大儿,学生无长兄,无人替我做,只好开夜车。”(仿北朝民歌《木兰辞》)

再如“常与作业散步,沉醉不知归路。换本习题集,误入难题深处。还做,还做,做得满头迷雾。”(仿李清照《如梦令》)

除了以上对精短诗文的全方位仿拟外,还可以对课文进行局部仿拟。如一篇题为《今夜无眠》的作文就仿拟了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开头: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操场边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杨树林,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校园里同学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我悄悄地向杨树林走去。”

二、活用广告词、流行歌曲、术语等,使语言呈现新意

有位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道:“终于考完了,我暗自估计了一下分数,还不错,可以向父母交代了。顿时,我觉得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走路也有劲了。”他用新钙中钙高钙片广告语形容考试成功的喜悦心情,会于心,溢于形,新颖贴切。

有位考生在《感悟考试》一文的开头这样写道:“室外,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室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里明显化用了歌曲《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和《三国演义》主题曲。这样的化用让人眼前一亮。

另外,在文章中还可通过巧用人们熟知的术语,使语言诙谐幽默:同桌“海拔”不高,3的开方稍有余,身材却率先进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行列。大概“富态”的人多“惰性”,同桌一般不与人发生“反应”,除非有强烈的“催化剂”或“高温催化”。

三、大词小用,增强语言幽默感

把一些分量重、程度深的词语减轻分量或降低程度,或者把一些词语的使用范围缩小,从而使语言表达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语言技巧,就叫大词小用。

比如日常生活中的“杀瓜”“快点回来吃饭,别满世界乱跑”,其中的“杀”字原指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的意思,“世界”更是一个大词,但是把这种“重量级”的词用于日常小事,却别有情趣。

再如“被老婆拿了擀杖追着打,可是他还说,俺那口子就是这样的脾气,组织纪律性特强,想吃面我不同意,还追到门外请示。”该句正是通过“大词小用”,造成一种适度的夸张,一种艺术的不和谐,一种言过其实的效果,读来别有意趣。

四、用些无标点的长单句,达到强调效果

考场作文的语言有它的特殊性,表达要简洁、明白、晓畅,要多用短句,尽量少用或不用长句。但有时,若能恰到好处地选择一些符合文体特点的、适合局部语境的长单句,则能达到强调效果。

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开头:“……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

又如“老师解着一道又怪又僻又新颖的极难极难的需要绕好几个‘弯’才能解出的习题。”

五、巧用语气词和标点符号,增强语言内蕴

在写作中,如果能更新观念、突破常规,巧妙运用语气词和标点符号,就会使语言平添许多内涵,真正起到“点铁成金”的作用。如,2005年山西一考生在《生活——啊?噢!》中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如果把生活比作标点符号的话,那么它肯定是“?”和“!”。

如果把生活比作语气词的话,那么它一定是“啊”和“噢”。

生活,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当它爆炸时,你会觉得出人意料,发出一声“啊?”;但当你静下心来,仔细回想,又会觉得在情理之中,如梦初醒般地叹一声“噢!”。

本文作者正是通过语气词“啊”、“噢”和相应的标点符号“?”、“!”揭示出“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是由‘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构成的!”这一主旨,从而创新语言,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三分资质,七分打扮”。写作文也是如此,只要经过“事事四五通”的打扮,何愁它不“精妙世无双”?装扮的手段很多,不再一一列举。综归一处,语言创新的关键在于我们头脑的机智感,而头脑的机智感源于“变”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