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他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产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每当听到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我都会引发心灵的触动。究竟如何让孩子在创新思维的路上弹出最强音呢?我认为,美术教师应做创新的有心人。
一、俯下心来“听”
孩子的心中都有一片美丽的花园,只要投上一抹灿烂的阳光,悉心呵护,就会开出美丽的花。老师应该把爱心、微笑、激励和信任带入课堂,多蹲下身来听听孩子们的声音。
在教学《别致的小花瓶》一课时,孩子们热火朝天地忙着用陶泥搓泥条、拍泥板、捏图案制作花瓶。同时我在辅导中发现有一个孩子更忙,他的桌上堆了陶泥,但我没发现花瓶的雏形。走进一看,才发现这位孩子别出心裁,他准备了两套陶泥,用一部分厚厚的陶泥做了一个圆形的底板,在其上又做了一间质朴的仿茅草的房子,在房子旁边有一粗粗的桩子,可以看出是树的造型,他手中捏着一个碗状的东西,兴奋地告诉我他正在做鸟巢,鸟妈妈和小鸟还没飞来……他虽然没有达到课程预设的目标,但我们都他创造的故事感动。他的作品被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还有一位平时特别喜欢上美术课的孩子,这次在课堂上只是静静地坐着,当问及她时,她说她已经提前做完了,担心泥制作的花瓶裂开,用塑料袋包好放到冰箱里了……
二、打开心来“说”
课堂上应创设宽松而又愉悦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创造交流讨论的机会,孩子的发言会对不同的学生带来思想的冲击,从而碰撞出创新意识的火花,灵感也会由此而发。
教学《吃虫草》一时,在学生创新实践阶段,我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你想设计什么造型的吃虫草?你想把吃虫草放在什么位置?你的吃虫草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吃虫草除了吃虫外,还吃什么?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孩子们畅所欲言,一个个创意想法应运而生:吸在黑板上吃粉笔末的草,滑行在地板上吃纸屑的草,张贴在玻璃上吸噪音的草,下课后和我们一起捉迷藏的草……
三、潜下心来“做”
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只要老师创造条件,正确引导,学生就会融会贯通地联系和发掘身边的事物,形成设计的创新意识。一幅大型的、极具创意的作品相信在孩子们心中是抹不去的。那是2011年中心校组织的各校特色展示活动,我校展示的一个主题就是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树立学生的环保理念。当时师生群策群力、分工合作,画、捻、搓、粘、折多重技法并用,用过的废纸杯做成异彩纷呈、造型各异的纸杯花朵,用旧报纸卷成粗细长短不一的纸筒,用学生牛奶盒的锡纸面捏制的叶片,打造出一面点、线、面搭配巧妙,布局合理、均衡的装饰墙。聚散错落有致的花朵,粗细、长短不一的枝干和栅栏,泛着金属光泽又现高贵典雅的叶片,使整幅画面充满灵动性。
四、敞开心来“享”
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成功的欲望,都想体验成功后的喜悦。为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经常设法为学生安排“成功”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激发创新发明的动力。
每年的手工制作作品,除了在固定的展室展出外,我还将作品拍下来放到为孩子专设的QQ空间里,或者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学楼醒目的位置,让孩子品评欣赏。尽量为每一个孩子创造展示的机会。低年级孩子纸工课上制作出纸花瓶、色纸经多折剪后重叠粘贴的小花、手工制作的太阳、个性张扬的盾牌、面具等,除了部分学生将作品作为礼物送给老师家长外,我也会将他们的作品作为栏图、花边装饰他们的学习园地、点缀教室。富有创意的张贴展示给了孩子别样的体会,他们往往会在自己的作品前站立良久。高年级的装饰彩球却被拴上细线挂在了龙爪槐上,一个个的彩球迎风飘舞,让孩子的心也随之荡漾……
“时时都是创新之时,处处都是创新之地,人人都是创新之人”,只要我们用爱心、诚心、信心开启学生创新的心扉,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孩子就会在“设计、应用”中做到匠心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