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需要向学生提出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艺术地进行课堂提问,能创设师生沟通的问题情境,形成“疑义相与析”的良好氛围,从而达到预期目的,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确实如此,“好的提问,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好的提问,似水中投石,激起千层浪花,能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使之涟漪阵阵,甚至波澜迭起”。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和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它是教师最熟悉,也是使用最频繁的。在学校开展的《构筑有效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效果不明显或提问无效现象较普遍,如提问内容“浅”,提问落点“拙”,提问形式“死”,提问口令“硬”,提问对象“少”,提问数量“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足以看出“提问”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中重要性。课堂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以启发性的。“问题往往比结论更有意义”,所以课堂提问不一定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很重要的。一个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优化课堂,达到“低耗高效”的教学效果,还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心扉,给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让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获得无限的知识。因此优化课堂提问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课题研究的工作,我在课堂提问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优化课堂提问的内容:启发性、趣味性并重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展开,要体现提问的价值,其内容必须兼顾启发性和趣味性。设计提问内容要多选择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尽可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探索,使他们得到有效的思维训练。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知识结构体系构思设计提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此外,课堂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区分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提问内容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学生无从下手。要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结构:注重整体是原则
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提问所涉及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相互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组织课堂提问,必须注重整体性。课堂上所提问题要尽可能地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优化课堂提问的导学关系:坚持学为主体是根本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提问尤其应当体现这一精神。一方面,课堂提问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课堂上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设计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到学生,估计他们会怎样思考,怎样回答。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要正确对待,回答对了给予表扬,即使答错了也应当给予鼓励,这样学生回答问题才能始终思维活跃,没有思想负担。另一方面,组织课堂提问时,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条件。在设计提问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因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探求真理,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提问设计,引导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变提问中“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同时要欢迎学生发表创新见解,欢迎学生对自己的讲解提出不同看法,对教材内容的缺点和问题提出质疑,绝不要压抑学生发表创新见解的积极性。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师的提问应有技巧性地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诱导学生思考,解答问题。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解答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要提高课堂提问质量,必须注重优化课堂提问的内容和结构,妥善处理课堂提问中的导学关系,进而实现课堂提问的价值,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