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合作学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发展。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充分融入进去,创设活动化、开放性的情境,与生活充分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我们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和原则,调整处境不利儿童在集体中的地位。
关键词: 自主学习 交往能力 合作学习 合作意识
合作能培养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在教学中,要加大学生参与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所学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课”,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研究课”,成为学生教学实践的“指导课”。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很重要。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注重双基落实,强化程式训练,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直接影响着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现存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在集体中进行,但集体只是提供了一种背景,并没有发挥集体的作用。因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少。新的模式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把班级学生划分为固定的学习小组。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有利于学习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交往能力,还有利于同学之间的协调关系。
课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得他们眼中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对未来更加充满向往,有利于学生进行更广泛的人际交往,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合作所带来的愉悦。
一、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和原则。
(一)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以诚相见、善于关心和体谅他人。
现在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家长则百依百顺,孩子的任性多数是由家长的过分溺爱所造成的。因为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捧在手心里,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对孩子的事情包办代替。久而久之,让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而有的家长对于孩子的任性一而再地迁就、放纵,使之发展到了无法控制的程度。
(二)处事遵循一定的规范。
1.待人接物要热情诚恳、谦虚友善;
2.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要表里如意,光明磊落;
4.要实事求是,不要捕风捉影;
5.要讲究礼貌,学习礼节。
(三)教师要正确地对待班干部。
既要信任他们,支持他们工作,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加强管教,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树立为集体服务的观点,成为班集体中的楷模,处处起带头作用。
(四)恰当地表扬和批评。
1.鼓励要及时,针对性要强。
要善于鼓励孩子,即使孩子所做的这件事没有成功,那也并不代表什么,只是孩子还没有掌握相应的技巧而已,不能过多指责,否则会削弱孩子的自信心,放弃努力,应及时地给予孩子鼓励。
2.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
3.多用积极性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要有针对性,不能笼统、空泛地给予评价,这样并不能说明问题,评价学生做得“好”,要说明好在什么地方。
4.批评要灌注情感。
寓贬于褒的批评;点拨性的批评;要批评先表扬;暗示性的批评。重视肢体言语的运用,如:表情、动作、目光等。
二、调整处境不利儿童在集体中的地位
教师在调整集体的人际关系时,工作的重点是处境不利的儿童,这些儿童在集体中不受欢迎的原因大多是:不善于与同学交谈,不善交际;学习成绩差;行为举止不当,等等。教师可通过训练提高他们的社交认识,纠正他们的自我评价,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兴趣,改善他们的社交技能。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抱有正确善意的态度。
教师在指导这类儿童时,不能趋于流程只做表面功夫,要深入了解学生自身的特点,寻求最好的方法进行调整。
(二)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训练。
1.口头指导。
这种方法是教师针对不受欢迎儿童在交往活动中不规范的交往行为和错误观念,制定训练目标,并把这些目标告诉儿童,向他们详细介绍在某一特定情境下应该怎么做,让他们按教师提供的交往策略,练习新的行为模式。当儿童不仅在特定情境中能使用新的行为模式,而且在其他情境中也能使用新行为模式时,就表明训练取得了成功。例如,一个学生因小气而不受欢迎,教师就要帮助他认识小气的不良影响,讲清同学间互相帮助的道理,告诉他如果有人在课堂向他借一支铅笔,就应该慷慨地把铅笔借给别人。如果这学生做到了这一步,再鼓励他继续这样做,直到他能主动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为止。
2.角色扮演法。
这种方法是让儿童在集体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体验不同情境中的感受的方法,能帮助儿童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3.正向行为强化法。
这种方法能及时肯定不受欢迎的儿童表现出来的符合训练方向的行为,以巩固他们交往的新行为模式。对不受欢迎儿童的训练,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教师要客观地把儿童在集体中的不良处境告诉家长。教师在加强对处境不利的儿童训练和指导的同时,还要对班级集体加强教育,改变集体对这些处境不利儿童的看法,营造一个良好的集体心理气氛,使不受欢迎的儿童体会到集体的吸引力和温暖。
(三)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是教师的后盾力量,教师要把儿童在集体中的不良处境或是进步及时告诉家长,对家长及时反馈,相互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之,学生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在一个高凝聚力的班级中,成员间的沟通与交往比较频繁,交往方式以正面的友善的为主;成员参加集体活动的出席率较高;成员比较乐意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在凝聚力高的集体中,成员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尊严感。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所以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要注重运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注意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小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只有从小具备了合作意识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集众人的聪明智慧创造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