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针对目前高中化学作业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及新课程的要求,对化学有效作业设计策略进行了的实践和研究。
关键词: 有效作业 设计策略 高中化学教学
一、研究缘起
(一)传统教学方法诟病凸显。
作为复习、巩固、检查、提高和应用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业布置是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所以每一位化学教师都特别关注和重视。通过布置作业,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从而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重心;学生可以从作业中了解对所学内容掌握的程度,确立学习目标,改进学习策略和方法。但由于高考的压力,很多教师把教育学生的重点向应试技巧倾斜,作业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作业内容单一,题型单一,批改方式单一;不重视对学生发展的激励功能,搞“题海战术”;一切为了考试成绩,使化学作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主要表现在:作业一刀切、作业纯应试和答案只分对或错。
(二)新课程应运而生。
新课标提出: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化学课外作业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学生课外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新课程要求学生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能进行开放式的活动,通过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通过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学习;利用多种途径如:图书馆、网络、实验室等,广泛获取信息。
二、设计原则
(一)基础与综合并存。
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应面对实际,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有不同难度的作业,以满足不足学生的作业需要,让好的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的劲头,而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信心。基础题是巩固基础所必需的,是基本知识的简单应用,人人必做;综合题是在基础题完成的基础上设计布置的作业,难度上有所提高,是检查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的作业,作业的顺序安排应由易到难,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力所能及地完成作业,对于有些难度太大的作业,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完成。试题的安排顺序由易到难,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一题一题做下去,直到对他来说太难为止。
(二)理论和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多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和科学前沿,情境新颖真实,保证高考的公信度,有助于学生认识化学、生产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此类试题注重将基本反应原理、工业操作与元素知识融合,突出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作业设计时应将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综合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长短作业相隔而行。
一般教师在每节课后都会布置作业,批改后在下一次课堂中反馈,这主要针对书面的解题式的作业。对于一些实验或实践类的作业如经调查、实验探究后,把结果说出来或写来的作业等都需要一段时间的操作和酝酿才能完成,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准备,不能草草了事,走走形式,因此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短时作业和长时作业相结合。
三、操作流程与策略
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应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化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我通过实践尝试认为高中化学作业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通过练习做题来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通过查阅资料、实验设计和探究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实验成果展示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发挥学生的特长;通过采访、调查等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体验,培养社会意识。具体的实施过程可看以下的流程图。
(一)温故知新——千淘万漉不辛苦。
我们提出有效的化学课外作业,并不是一概否定传统的作业。化学基本技能和操作、基本知识是化学学习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化学能力的重要基础。课外作业中必须有根据当天所学的内容而布置的基础知识训练,帮助学生把已学的知识和新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记,这样不仅容易记住,而且掌握得比较灵活。
(二)寻根究底——千呼万唤始出来。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善学”主要指有良好的学法,会自学。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能力会令学生一生受用不尽,自学能力的培养源于良好的学习方法指导,学会学习的方法远胜于求得知识本身,好的学习策略也是学好化学的重要因素。有些课外作业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设计出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的作业,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寻根究底型作业根据学生完成方法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观察性作业、调查性作业和探究性作业。
1.引导观察性作业
赞可夫说:“如果真正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观察是思维的窗户,观察生活是认识事物、获得知识的源泉,设计观察性作业,可以使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的能力,也能为材料分析试题等积累大量素材。
2.布置调查性作业
调查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调查活动也是学生科学研究的基础。调查培养了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化学调查性作业是指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咨询别人的情况,并做好相应的记录,以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布置调查性作业时,应变个人性作业为合作性作业,让学生在彼此合作中完成。学生中很多人从生活入手,调查牙膏、漂白粉、洁厕剂等成分及功效,受益匪浅。
3.做好实验探究性作业
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与理论不同的现象,这些意外的现象都可以转换为实验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完成。
案例一:作业题目:通过课堂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向亚硝酸钠中先后滴加硝酸银、稀硝酸溶液时,看到先有沉淀生成,后来沉淀溶解,同时还可以观察到红棕色气体产生,请问:(1)红棕色气体是什么?怎么产生的?(2)请用实验验证你的想法。第一小题,同学们的答案不外乎两个,一是硝酸银和硝酸反应生成亚硝酸,亚硝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氮,二是硝酸中+5价将亚硝酸钠中+3价的氮氧化成二氧化氮。而通过实验验证硝酸的不稳定性和亚硝酸根的还原性,更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实验的反馈探究作业处理,不仅成为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和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才艺比拼——千树万树梨花开。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才能,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学会表达、在做中学、在玩中学,掌握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这样的作业中往往可以体现一个学生多方面的才艺,其形式有编“化学与生活”小报、实验探究、社会研究调查成果展示、社会现象辩论分析等。
自编小报实验探究
才艺比拼
(四)身临其境——千锤百炼促英才。
化学是一门来源于社会和生活的科学,有着深厚的人文和社会背景。化学学习的不仅是化学知识,还应该认识到化学的思想和灵魂,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经受化学教育。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崇尚科学,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周围的事物。“化学使世界更美好”是化学科学发展的主旋律。我引导学生围绕“有限资源的减少与保护’、“环境污染和个人行为”、“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等展开社会实践活动,让其在生活中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能用化学知识促进成长。
四、成效与思考
作业过程是学生智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经过一个学年的尝试与实践,学生对化学作业不再觉得讨厌,反而是很乐意地去做,有时还会主动要作业做,负担变成了享受,学习热情有了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在:
(一)巩固了基础知识,学生的化学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
从旧知识联系到新知识,学生学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因而掌握的知识都是理解的,能够灵活运用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来的。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这既是学习的初衷,又是考试的最终目标之一。
(二)优化了学习策略,使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明显的改变。
学生学会了学习,拥有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能力,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调整学习计划和目标。有效作业的设计让学生自然养成记笔记、查文献等习惯,能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报纸、杂志、广播或电视等多渠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和材料,学会了总结、归纳、反思和探究。很多作业需要小组合作,在作业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往。
(三)张扬了学生个性,使学生的技能特长有了充分的展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学生的个性也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因此,有效作业设计可以保护学生的差异,使学生的各种才华尽显。其中有个学生在与我交流时说:“我以前不仅化学成绩不好,而且一点都不自信,别的同学在用化学做事的时候,我都不参加,只是在旁边看看,但是有一次老师让我们编一份化学与生活知识小报,因为我平时喜欢看书,又喜欢画画,所以在那次的小报设计比赛中,我的作品因美术设计独特,知识内容新颖而获得了最佳奖,这使我的自信心大大增强,从此,我对化学作业充满了期待,期待这样的机会可以证明自己、展示自己。”
(四)培养了社会意识,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了。
化学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通过调查、访问、实践,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实践,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能用积极的态度分析社会中存在问题,形成了节约的意识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树立了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海洋.化学,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中学化学参考资料》,2012年第一期.
[2]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