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者从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个侧面提问入手,阐述了“问”就是在教学中师生的交流,分析了如何改变传统教学中无效、低效甚至是负效的“问”,强调学生问教师、学生问学生和自问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关键词: 数学教学 高效课堂 提问
最近和同事聊天,听说他上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回家后要做作业,我不禁愕然。想想也是,我自己的孩子上初二,每天在校要上八节课,每晚要七点多才到家,周末基本是在作业中度过,有时候看着孩子伏案做作业的背影,我不免心酸。据我的听课和平时观察,有的老师上课只顾自我表演,台下的学生面无表情,有的在高高的书堆里面打盹,我看着很心痛。
沉重的书包,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课堂教学,不仅压垮了学生的身体、心理、信心,更重要的是压垮了民族的未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又一次启程,“高效课堂”呼之已出。自全国高效课堂首届课博会在郑州开幕之后,高效课堂博览会每年一届,成了中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年度盛会,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新课改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也给了一线教师很多启示与思考。
“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与人们常说的有效教学相比,它更强调教学效益的最大化。那么教学效益是如何理解?就是教师在积极改进教学方式的前提下,以关爱的情怀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获得对教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追求高效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要素:提问。
一、提问的作用
问,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交流的过程,是高效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纽带。
我国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堂交流,实际上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二、提问的形式
问按参与角色可分为: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学生问学生和自问(包括教师自问与学生自问)。
高效课堂中教师问学生时,要注意启发性,问题不能空泛;要有效,不能反复问会不会,懂不懂等无效提问;要保护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允许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不能轻易放弃一个正在思考提问的学生;要多问学生为什么,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那样分析题目,为什么没有懂,为什么后来又会了。
学生问老师,这是高效课堂要加强的。低年级学生课堂上向老师问问题的积极性很高,而高年级学生碍于情面,往往不好意思问。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也需要教师有时故意“犯错”,露出破绽,让有心的学生提出来。课堂上当学生独立思考时,教师可在学生之间走动,这时可用个别辅导的方式。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意外提问,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和学生共同探究,这对教师的教育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问学生,这是高效课堂中特别要加强的,也是传统教学中缺少的。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我把学生分成ABCD四个小组,进行学习过程性的评价,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又有合作。在练习提高阶段,A组的学生出题让B组回答,并由A组学生点评,出题的目的是什么,B组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错在何处。这样做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出题到做题到讲评,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有的同学出了这样一道题:( )×( )+16=-8,在出题的学生点评此题时,我追问了一句:“为何想到这样出题?”该学生说:“正着做题其他学生都会,我想‘倒过来’出题。”听到这,我和其他学生都很佩服地点了点头。
自问,实质是反思的过程。教师在自问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与益友。
学生在不断自问、反思中,实现知识的领会,方法的领悟,数学思想的升华,数学素养的形成,能力的提高。
三、提问的内容
问按教师在数学中的活动可分为:组织者之问、引导者之问与合作者之问;按学生在数学中的活动可分为:自主之问、交流之问、探究之问。
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产生质疑,探索求解的学习动机,自主“发现”知识及联系。
如在讲授有理数除法时,上课开始我提问学生:算术有哪几种运算,有理数的分类,学过哪些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有理数还有哪些运算等这种通过数学系统本身提问引出课题,促使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
四、提问的思考
有位教育专家说:“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课改的症结在课堂,课改的点睛之笔在课堂。”
在课堂中加强提问的探究,在粗浅处提问,内容得到深化;在矛盾处提问,问题得到催化;在错误处提问,学生得到点化;在意外处提问,知识得到活化。
在课堂有效的提问中,加强了交流,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正是高效课堂所期望的,也是我们一线教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网络资源.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3]邢成云.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有效追问.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1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