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捕捉“生活素材”,再现“生活情景”,回归“生活空间”。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生活实际 生活素材 生活情景 生活空间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知识的应用,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价值。怎样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虽然抽象,但它来源于实际生活,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生学会数学。例如:在教学梯形时,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梯形。学生除举出教室的凳子,书上的梯子,堤坎沟渠的横截面等,还另外举出椅子的面,凳子的腿呈梯形。在教学长方形时,学生马上列举出黑板,电教柜的一个平面。桌子的面,教室的门、窗等很多实物图,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中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捕捉“生活素材”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因此,我在教学时,经常对教材的具体情节和数据做适当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例如: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这节课时,我把课本例1改编成本班学生居住的分布情况,画成平面图张贴在黑板上。学生从平面图上一眼就看出自己的位置,很快地就统计出结果,并用统计图、统计表表示出来。这样,学生既感兴趣,又能了解班级情况。
三、再现“生活情景”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真有趣。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我做了个超市的游戏,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活动。让学生用所给的钱数(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面值的人民币共6元)从所给的商品中选买自己喜欢的商品,比一比,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并让买到商品的学生说出自己买了几样东西,每样东西多少钱(分别用元、角、分表示)。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而且学会了进行换算。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周围,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让学生分别表演相对、相向、相背而行;同时、不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的情景。这些表演生动真实,费时不多,使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通过亲身体验,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四、回归“生活空间”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感知。如: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这节课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进行实地测量:先让学生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算出它的面积用标杆和侧绳将这块土地围起来,看一看,想一想100平方米有多大。老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么大的土地它的面积就是1公顷。紧接着让学生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沿着这块地的四周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1公顷有多大?这样教学,既将学生课堂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回归生活。这是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教育观,用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指导学生,把“生活”的意识引入课堂,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有利于培养数学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