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留守儿童心理品质,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2013-12-29 00:00:00王金川
考试周刊 2013年14期

摘 要: 课程标准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数学知识。随着留守儿童学生比例的增大,关注留守儿童学生,转化后进生,防止厌学是目前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实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数学知识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 心理品质 数学学习能力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对策

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数学知识,就要研究这些学生的心理现状,本文就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对策这三方面对留守儿童数学学习心理作一分析。

一、智力因素方面

1.思维能力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发生矛盾。进入中学后数学内容增多,对抽象思维的要求突然提高,有些学生一时不能适应。如在学完“和的完全平方公式”后,展开(2x-2y)■,(x+y+z)■类型的题会出现困难,原因就是学生学习字母表示数时,未能理解透彻,从而带来数学学习的困难。

(2)思维的惰性与思维的灵活性发生矛盾。思维的惰性是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只要问题的条件有少许改变思维便卡壳。在学完有理数后,总有部分学生认为a+3比3大。尽管数的范围已从非负有理数扩充到有理数,从方程领域扩展到了不等式,但学生以往形成的“越加越多”和方程同解变形的定势思维,仍然不断地在起作用。

(3)思维的单一性与思维的广阔性发生矛盾。知识的迁移是指已获得的旧知识对未知的新知识的影响。迁移问题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课题。迁移发生的条件是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而学习困难者往往能意识到的知识联系少,思维表现出单一性。几何问题就用几何知识解,代数问题就用代数知识解,不会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计算能力差。

计算能力是运算能力的基础与核心。要求学生做到正确、迅速,这是教学大纲的规定。但是学习困难者往往做不到,其结果势必影响掌握数学学习的效果和数学能力的发展。

3.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薄弱。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通用、精确、简练,而掌握和理解数学语言是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往往又是学习困难者的薄弱之处。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2%~3%的低能儿无法正常搞好学习。正是基于这些研究,布卢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的理论。他认为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足够的学习时间,以及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每一门学科时,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现实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事实:一些留守儿童的智商比较高,但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毅力,留守儿童主要靠爷爷奶奶或亲戚等监护,自觉性极差,其数学能力往往在中等或中下等。而有些智力稍差一点的学生,有较强的进取心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其数学能力也可占据上等或名列前茅。

一些心理学家几十年的追踪研究表明:“突出人才和平庸者之间最显著的差异,并不限于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决定于自信心、坚持性及自制力等非智力因素的优劣。”下面对学习困难者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主要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非智力因素方面

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向、毅力、性格、习惯、方法、环境、身体素质等。学困生普遍表现为:

1.对学习数学丧失信心,缺乏兴趣。

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很少有成功的体验。作业错误多,考试失败多,屡屡的错误和失败使他们灰心丧气,失去信心,产生恐惧心理,甚至逆反心理。进而导致他们一接触到数学就认为自己学不好,最终丧失对学好数学的信心,更谈不上对数学产生兴趣。

2.意志薄弱,缺乏学习的毅力。

有些学习困难者,一遇到计算量比较大,计算步骤比较繁琐,或是一次尝试的失败,甚至一听说是难题,就产生惰性。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忍意志和信心。

3.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努力寻求最优解答,解题后进行总结、归类、推广、引申等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注重知识的理解,侧重于课本上的定义、公式、定理、甚至解题过程的记忆,造成条件稍一变化,便束手无策。对于所学的知识不会比较、归类,知识结构比较松散零乱,加上理解不深刻,便会出现(a+b)■=a■+b■之类的错误,影响数学能力的发展。

以上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分析了学习困难者的数学学习情况。针对以上情况,积极开发他们的智力因素,培养和发展非智力因素,是提高留守儿童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三、对策

1.重视情感因素所起的作用。顾泠沅在对情感与认识的互相作用进行研究后认为,面批作业措施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一定的效果。而面批与鼓励相结合则效果更加显著。

2.要让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者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给学生学习策略。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学习数学也有积极性,且他们并不比其他学生少下工夫,但是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及成绩却总是上不去。其重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数学学习的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深层次加工,不会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因此,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应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地让他们掌握较多的有关数学学习策略方面的知识。

4.教学内容抽象思维比较强时,注意多利用多媒体和直观因素的作用,变抽象为形象,然后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数形结合能变抽象为形象,利用多媒体演示,当学生渐渐适应这种抽象思维方式后,再慢慢减少直观的因素。对思维能力差的学生,教师要特别注意个别辅导,反复运用变式,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揭示问题本质特征。

5.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毅力。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毅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锻炼过程,教师要常抓不懈,采取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的方法。

6.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人的基本特征,但主动积极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活和发展则在于后天的教育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去思考;要教学生如何去思考;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大胆猜想探索;同时也要重视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培养。

只要我们积极努力,运用科学的方法,积极引导,就能激发这一特殊群体学生数学学习的自觉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定能改变他们的落后面貌,使他们抛弃自卑,奋起直追,健康成长。真正做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数学知识,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