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2013-12-29 00:00:00李美红
考试周刊 2013年14期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有效教学

一个真实的课堂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进行的过程,从教到学再到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

一、在口语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前5分钟的口语训练已经成为每堂课的一道必不可少的佐菜,一开始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积极性很高,渐渐地我发现苗头有点不对劲:讲者机械演绎,缺乏激情;听者心不在焉,无精打采。原来大多数学生不是讲一个故事,就是说一则笑话,形式单调,毫无创意。面对这种局面,我意识到,如果不改变这种单调、乏味的训练形式,口语练习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而流于形式,学生纯属应付,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我引导学生,口语训练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选择合作伙伴,内容形式要多样化,尤其要发挥自己的特长,把自己的拿手好戏献给大家。这样反复启发引导,形式大有改观。我发现小程、小贵同学具有表演相声、小品的天赋,就让他俩和另两位同学组成小组,进行角色分配,上台表演了小品《坑人的饭店》,那滑稽的动作、幽默的语言博得了阵阵掌声。这一节目在学校“庆元旦”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小宗、桂月同学为大家表演了形式多样的诗朗诵。这些创造性的训练带动了更多同学积极参与,大胆尝试。口语练习的形式更异彩纷呈,如讲故事,演小品,猜谜语,个人演讲,小组朗诵,表演课本剧,等等,丰富多彩,妙趣横生。辛勤的耕耘必定结出丰硕的果实,在学校首届艺术节中,小尤同学演讲的《十年后的我》获一等奖,桂月同学朗诵的《桂林山水歌》获三等奖。

如果口语训练的形式一成不变,就算内容精彩也难调学生的口味,正如再美的珍馐佳肴吃久了,也有吃腻的时候。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捕捉信息,适时调度,找出病根,对症下药。一位学者说:“教师的角色是整体活动进程的灵活调度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是课堂信息的捕捉者、判断者和组织者。”我经常对学生说:“三尺讲台是你们展示才华的舞台。”口语训练既锻炼了胆量,又提高了表达能力,更发挥了潜能,自我创新。教师要善于引导,教给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这项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对此倾注更大的热情。从上述例子来看,教师若能善于发现并进行调控,则完全可以变不利为有利,变不良为优良,达到预期效果。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过程要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在课堂上,我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创新学习的机会。

1.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新思维。

教《伤仲永》这篇课文时,我进行了大胆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为方仲永设想一个与课文不一样的结局,要求各小组讨论后回答。这一下课堂就热闹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还因意见不一致而争得脸红耳赤。讨论结束后,各组纷纷抛出答案:有的想象方仲永成为一个著名的诗人;有的设想方仲永成为渊博的宿儒,教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考取了举人、进士,甚至还有考中状元的;有的想象方仲永当了帝师,教皇帝读圣贤书,使之成为一代明君;还有一组的想象更是出奇,方仲永因给人写诗而挣大钱,成为富甲一方的大财主。

课堂上出现这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场面,是我始料未及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不是教师可以任意注入知识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描绘的“白板”,而是具有自主选择、加工能动性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大胆想象,鼓励标新立异,有创造性的见解。这一堂课的想象创新,我从学生身上看到的是一股创造的源泉。这种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教学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体现了合作精神,焕发了课堂活力,生成了动态资源。

2.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传统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常规。新基础教育反对教师“一言堂”,提倡课堂应形成好问、好讨论、好发表不同意见的学习气氛。记得在上阅读课《紫藤萝瀑布》时,我点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的含义是:作者由花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问我:“老师,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可是我们人不是都要死掉吗?”这突如其来的提问,使全班同学一阵哗然,我觉得这是一个可贵的教学信息,不应让它转瞬即逝。所以我先表扬了这位同学大胆质疑的做法,然后引导学生:“祥赞同学提出怀疑,你们谁能解答这一疑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马上沸沸扬扬地讨论开了,很多同学都提出了见解。其中比较集中的看法是:作者感悟的是整个人类生命的延续,而不是指个体生命的结束,这是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我立即捕捉这一教学契机,鼓励其他学生质疑问难。果然,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关于“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关于“生死迷手足情”,关于“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等等。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的讨论声、争辩声此起彼伏,说出了很多有个性有创意的看法,而我则适时点拨、及时肯定。这样,在愉快的氛围中,学生既吃透了教材,又拓展了思维,从中感受到了一种创造的乐趣。

有位专家曾说:“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作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研究。”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唯书”、“唯师”是从,对书本知识、标准答案生吞活剥、呆读死记,不敢和老师争辩,更不敢向权威挑战。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就会被扼杀。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所谓学问,一是学,二是问。只学而不问,虽读万卷书,但不得要领。学生只有通过提问、思考和探索,懂得创造性学习,才会学得更好,学得更扎实。

3.更多关注后进生。

我班小江同学长得人高马大,性格暴躁,经常惹是生非,同学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铁牛”。他基础差,厌学情绪较重,所以每次课堂上讨论回答问题时经常不参加,班上类似他这种情况的学生还有好几个。我想,虽然他们学习基础差,表现不佳,但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不能让这些学生有一种被冷落遗忘的感觉,也应该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所以我经常有意识地让这些学生回答一些较基础简单的问题,并鼓励他们敢想敢说,而我则不忘给予肯定表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的这种做法无形中影响着其他学生,他们也不再嘲笑、歧视这些后进生了,反而是对他们的回答报以更热烈的掌声,有时还会为某个后进生的独特见解而拍手叫好。有一次我上“成语接力比赛”的活动课,在进行“成语趣味练习——填入量词”这一环节时,第二组的学生正为最后一个成语答不上来而焦急,没想到是那个最淘气、最不想读书的小超同学喊出了“一(纸)空文”的正确答案,在关键时刻为他们组赢得宝贵的一分。全场当时立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当时就表扬他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新基础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开发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后进生上课违纪、成绩低下难免令人心生厌烦,教师如果因此就对他们冷漠甚至歧视,就很有可能使他们破罐子破摔,更加厌学而走向极端。调皮好动的孩子往往思维活跃,异想天开,有独特的创造力。因此,教师对后进生不要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在教学中要尽量给每位学生同等的机会,创造条件让他们表现自己,并充分肯定。表扬鼓励不应该成为优秀学生的专利,教师对后进生应少一声呵斥,多一句鼓励;少一点批评,多一些表扬。让他们找回自尊,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成长的快乐。

教无定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却是必须注意的,那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才能更有效地增强教学效果,使每个学生焕发出璀璨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叶澜著.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专题论文案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