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历史课堂主角培养

2013-12-29 00:00:00李文丰
考试周刊 2013年36期

摘 要: 要想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不容忽视,对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主体意识;精设问题,诱发学生思考的主体意识;合作学习,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主体意识 自主学习

好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知识不让学生主动去感悟获取,问题不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解决,错误不让学生自己去反思总结,学生就会变得懒惰,习惯性地等待老师为他安排好一切,学习质量不会有质的飞跃。所以,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之路是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主体意识

历史教育家赵恒烈说:“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符号型,以背诵为主,把历史知识停留在字句的记忆上,当被记忆的一组文字符号遗忘时,历史也就消失了;另一种是立体型,能够通过文字记载的历史去想象当年的人和事,对活灵活现的历史有鲜明的立体感。”历史无法重现在人们的眼前,教师如果只是简单直接地提问或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在哪一页、哪一段,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历史的心态也会变成了“符号型”,课堂上他们关注的也就是老师的笔记和课本上的重点,以“背多分”的方法应付考试。让历史变得活灵活现,让学生重返历史现场,学生学历史的心态才能转变为“立体型”。

老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就要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历史情境进行直接体验,使其由被动接受、被动思考到主动接受、主动思考,并且在体验中学会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历史思维。创设情境的形式与方法应多种多样。比如利用实物演示情境,我在讲解经济全球化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全球化与民族化的融合影响,特意去肯德基店买了一碗皮蛋瘦肉粥,让学生真切地看到中西饮食文化的融合;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在学习《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时,播放《七子之歌——澳门》;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在讲《辛亥革命》时,我播放了《辛亥革命》的部分影像资料,这些形象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探索;再现历史情境,在学习《华盛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英国殖民统治对北美的压迫,我在一上课就宣布:“下月初的期中考试提前到明天早上进行,因为学校经费紧张,大家要交钱买试卷,一份试卷10元钱,交了钱才能考试。”学生一下子都懵了,纷纷说:“要交钱买试卷?学校乱收费啊!”看着学生群情激奋的样子,我说:“同学们都觉得试卷要收钱是很不合理的,对这样的现象大家都会抗议,其实刚才只不过和大家开了个玩笑,那我们想想一个民族长期压迫另外一个民族,在经济上牟取暴利的话,人民大众又会怎样呢?”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英国强行对北美征收印花税及其他的不合理的经济政策。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都能够体会北美人民愤怒的心情。

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做法是尊重学生的能力和想法,积极创设情境让他们有兴趣去触摸历史的脉搏,感知历史的魅力。

二、精设问题,诱发学生思考的主体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质量。

1.所提的问题要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能够深入思考的只是一部分,因此教师要注意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例如在讲授《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课时,我在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后提出以下问题:美国独立距今多少年?其独立的标志是什么?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在课本上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

2.问题的提出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比如《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让学生集体回答了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后,再逐一地和学生探讨。先给学生出示“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提问:(1)根据1787年宪法的规定,有哪些方面体现“制衡”原则?(2)美国权力很大,如何防止其专权?(3)1787年宪法的“分权制衡”原则除了宪法中的规定外,还在国家政治的哪一方面有所体现?这样提问是在学生大致了解1787年宪法内容的前提下,从而加深学生对“分权制衡”原则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能力。

3.设计趣味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趣问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创设问题,让学生代表相关的历史人物中,从历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例如讲春秋战国的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时,我提问:“如果一个人因赋税过重,生活困难,偷走了邻人的钱财。假如你们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派出的代表,面对窃贼,你们会主张如何处理?”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各家思想主张回答,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

善教者,必善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知不觉地感受到历史有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合作学习,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老师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享有更多的学习自由,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去自主思考或者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当学生出现卡壳时,老师再充分发挥引路者的角色,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启发。

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化,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并写下所想所感;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整理文史资料;引导学生组织排练历史话剧、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在实践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相互间取长补短,各抒己见,使得历史课堂不再是老师的独角戏,也不再是几个优等生的“独奏”。

我教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分权制衡”原则的理解,让学生自己编排一个话剧。上课之前,我让几个学生扮演总统、国会议员、最高法院法官,就总统要求出兵增援阿富汗三家进行讨论。在这堂课上,作为老师的我更像一名观众,开心地欣赏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是这节课的主角。

适当地放手让学生主宰历史课,一方面学生因发挥主体地位而勃发出无限生机,体验到自己动手的乐趣的同时更了解历史。另一方面,在历史学习中进行分组合作与竞争,学生彼此之间就各自的体验、发现进行交流,有利于他们对学习策略的准确把握与高效应用,也有利于他们全面、深入地学习知识。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协作、交流的氛围和条件,提倡民主、友好的合作学习。

“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及时转变观念,时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交到学生手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2011.

[2]赵恒烈.历史图像与历史思维[J].历史教学,199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