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等方面,探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中职教育 自主学习 教学策略
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已成为现代化潮流的今天,“自主学习,自我成长”的教育目标是学校管理的主要目标,也是当今的主要潮流。新课改的施行,给教育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也深深地影响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动力,调控学习的方向和过程,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让学生在自主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主动性原则,在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前提下,想方设法地营造自由的思维活动气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发展自我,开拓创新。
一、更新观念,确立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的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因此,“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学自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改变“传道、授业、解惑”的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彻底转变观念,不再把传授知识当做自己的主要任务,而应考虑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真正确立学生主体的地位,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
二、注重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课前自主学习是学生对文体初步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自我掌握的过程,是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的基础。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要实现这种学习方式,最根本的是落实好自主学习这一关键环节。因为只有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才有意义;同时,自主学习也是探究学习的前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叶圣陶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 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对有怀疑的知识本身进行探讨、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为课堂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在预习课文《琵琶行》时,有学生提出“主人下马客在船”很难理解,既然主人去“送客”,是和客人一起走的,为何“主人”才下马而“客人”已在船上了呢?又如有学生提出《故都的秋》这篇课文的感情基调不好把握,作者是在“赞秋”呢还是在“悲秋”?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和享受。
三、优化课堂设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教师写教案时,常常要顾及学校“备课要细”的要求。所谓“细”,即将每一环节细化,将每个问题分解为几个子问题,甚至每一个环节所需要的时间也要精确设计。这样的设计,恰恰把学生的独特的自主性和课堂上的不确定性给忽略了。因而,设计教学时,在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我们只能设计教学的大致程序,而不能将每个环节细化成条条框框。
1.教学设计要注重设疑,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材的重难点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于此提问设疑,可集中学生注意力,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效率。例如:教学鲁迅的《祝福》一文,其篇幅较长,可让学生通读课文,在大体了解全文的情节、结构、环境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研究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要求画出有关语句后提问:在三次肖像描写中,鲁迅先生是怎样用“画眼睛”的技巧写祥林嫂的眼神变化的?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领悟祥林嫂一次次备受摧残和令人心酸的悲剧命运,从而激起学生对被迫害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同情和对封建礼教的无比憎恨。同时学习鲁迅先生“画眼睛”的艺术技巧。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又如学习《拿来主义》一文,可设计这两个问题:既然标题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这里要用那么多的篇幅写“送去”“送来”?第二节和第五节删去,文章也通顺,这两节是否可有可无?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兴味盎然地讨论开了。研读后,同学们各抒己见,大胆交流,从而顺利地把握了作者的思维过程,也为把握后文的内容奠定基础,加深了对全文的理解。
当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等技巧,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对其勤于思考,敢于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给予鼓励,绝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讽刺挖苦。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
2.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活动,培养创造力。
学生的学习是活的,教学设计应多考虑怎样在动中理解、体验、感悟少考虑教师如何讲,教师的讲只是引导和点拨,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例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是这样安排的:考虑到小说情节、主题并不复杂,我放手让学生排演课本剧。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排演,并由科代表主持评选。课堂上,先让学生表演,要求其他学生结合教材认真观看,之后,做“导演”的给做“演员”的说戏。“说戏”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把握课文、深入理解的过程。学生既导又演,就能从中得出有个性、有创意的观点,对课文内容的记忆也深刻多了。
四、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
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是要靠自学自练。语文教师要把开发学生的语文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主动探索语文问题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来落实。这样,就应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探索新知识,学习新知识。为了更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每周我会给学生安排一节读报活动课,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学习行为和习惯,充分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学、认识文学,从而喜爱文学,并逐渐学会阅读欣赏文学。
又如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安排学生对自己周围环境的状况作一次社会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写成文字。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到街头巷尾、社区农村进行调查,同时到网上、书店和图书馆查找资料,对所调查的内容进行分析整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既增强了环保意识,又锻炼了分析、思考能力。此外,还可组织学生自定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自我检测学习效果等。由于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充当好组织、设计、引导的角色,自主学习成了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成为一笔终身财富。
事实证明,语文教学既有教法,又无定法。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只有教师转变观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勤思、会思、善思,并有意识地在课堂中运用各种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勃发无限生机,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