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阅读活动是从朗读开始的,朗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而朗诵是朗读的升华。当前在新课程理念下,朗诵教学有助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新课程背景下朗诵教学的重要作用和具体做法作了探讨,以便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实践。
关键词: 朗读 朗诵 教学方法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有如下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3)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4)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可见,新课标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对朗读、背诵也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是,新课标所说的朗读、诵读、阅读、背诵和我们所说的朗诵是否一致?它们有何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对它们的解释如下:朗读,即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诵读,即读出声音来;阅读,即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背诵,即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朗诵,即大声地诵读诗歌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比较这些词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要把文章读出声来。朗诵是读的最高层次,不仅要求读文章时要清晰响亮,而且要求读出作品的感情,并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初中语文教师要实现《语文新课准》在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就要充分重视和加强语文的朗诵教学,加强朗诵训练,这是语文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法宝。
首先,加强朗诵训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对学生加强朗诵训练,那么不但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背诵、理解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学生若能进行一番绘声绘色的朗诵,则仿佛是在欣赏一幅画、一首诗、一曲优美的乐章,感到语言是一种美的体验,一种艺术的享受,体验到语文课的乐趣,语文教学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
其次,加强朗诵训练,有助于传承祖国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课程要求诵读吟咏的都是千古美文,是我国最优秀的文化。在吟诵鉴赏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人志士所谱写的生命的赞歌,都会时时激荡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如从苏轼的《江城子》中,我们感受着那种“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豪情;从辛弃疾的《破阵子》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满腔报国热情;从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我们品味到作者渴望报效国家的凌云之志。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质。诵读它们,使学生心潮澎湃,为祖国有着这样的文化而骄傲不已。
最后,加强朗诵训练,有助于学生培养语感,提高文学素养。被选入教材的文章,特别是诗歌和散文,都是我们进行朗诵的好材料。反复诵读,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发展语言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的体验与领悟,从而提高文学素养。
如何把朗诵训练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呢?我结合近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了一套程序。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前先请学生听录音、看视频,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导入新课,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冰心的《观舞记》时,我认真准备,用多媒体展示与文章内容意境相同的印度舞蹈画面和音乐,使学生通过欣赏优美的画面,聆听悦耳的歌曲,如身临其境,在感性认识的过程中学习。在教学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光未然的《黄河颂》时,先网上精选并下载名家的经典配乐朗诵视频,课前播放给学生观赏,在优美的情境中导入新课,让学生形象地体会到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生动地领略到安塞腰鼓震撼人心的魅力。
2.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的示范朗诵能拉近文本、作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优美的语境中,使学生得到熏陶和感染,产生跃跃欲试的朗诵需求,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他们走进美妙的文学殿堂。
3.学生自由诵读。
在教学中,我主张学生自由诵读,让学生在自由诵读中形成独立的认知能力,自主探究和感悟作品内涵,培养自我质疑解疑的能力,达到“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境界。
4.教师进行朗诵指导。
(1)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适合朗诵的作品一般都是用普通话写成的,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便于不同地区的人理解接受,才能使朗诵优美动听。
(2)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这要求教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及感情基调做适当介绍。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教师指导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后,对这篇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象征意义和感情基调适当作综合分析,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感悟,才更有利于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
(3)指导学生掌握朗诵技巧。
朗诵文章要有极强的感染力,就要处理好朗诵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如朗诵《木兰诗》时,第一小节写木兰织布叹息,语气要和缓,第二小节写木兰代父从军,语调要坚决有力。第三小节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感情要热烈紧张。第四小节概写木兰十年征战,节奏最快,以渲染战争的激烈气氛。第五小节语速放慢,表现木兰回家的轻松喜悦。末句要轻读,为高潮蓄势;第六小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众人的惊奇。
(4)指导学生借助想象,整体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诗歌语言,更应该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才会深入理解诗歌,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从整体上品味诗歌丰富的意蕴。如在教学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28字的散曲,由11组意象组成,其中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的语句,只有进行反复诵读,在声音、景象的基础上发挥联想与想象,才能感悟出作者的羁旅漂泊之感。
5.进行课堂训练,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朗诵活动。
初中生对课文朗读的兴趣不高,教师教学时要放开手脚,大胆创新,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朗诵活动。如在教学郦道元的《三峡》时,我用心查找适合学生配乐朗诵的三峡风景视频、背景音乐作品,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促进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诵,在朗诵中加深理解、体验和感悟。又如教《陋室铭》时,根据文义,按照文章思路,我特意配上了几幅古色古香的图片和一段《高山流水》的音乐,使学生在配乐朗诵时,把握了作者的思路,把文章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表现了出来。
此外,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朗诵表演等,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时,我通过让学生自由组合,逐一安排各种角色,引导他们在想象、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基础上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又如在教学李白的《行路难》时,我特意安排两三位学生扮演李白,进行表演比赛,活跃课堂气氛。在表演中,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情境,增进理解,更好地领悟诗歌荡气回肠的意境美和诗人抑郁愁苦之情,达到情感共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诵读得法,不但可以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背诵及在此基础上的再创作——朗诵的重要性,加强朗诵教学,激发学生朗诵的兴趣,养成热爱朗诵的习惯,培养学生朗诵诗文的能力。这是新时期教师实践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新人教版语文教材1-4册.
[2]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3]王明蓉.浅谈古诗文教学中的诵读,2008.10.
[4]肖明珠.朗诵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2010.7.28.
[5]刘仁禧.浅谈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2013.1.23.
[6]谢春芳.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2011.8.8.
[7]欧阳文良.初中古诗文朗诵教学浅谈,2011-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