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者从《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考核模式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创新能力。
关键词: 《模具制造工艺学》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模具制造工艺学》是高职高专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极为重要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该课程重点讲授模具制造技术的特性、模具零件的一般机械加工及特种加工等模具制造工艺的方法,是一门既综合性强又会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自我更新的学科。在模具制造工艺学的课程教学中如何将课堂理论和工程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何避免学生出现“学而不能致用”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对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结合势在必行。
1.课程存在的问题
《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讲授现代制造工艺,特别是模具零件单件且小批量的生产特点。其中零件制造工艺优化是模具生产制造的难点,一个合格的模具需由多种合格的零件组装在一起并生产出合格产品。模具零件因结构、形状、尺寸、精度等不同,其加工工艺路线和加工方法也不同,要加工出合格的零件,一般要经过很多加工环节,过程较为复杂。
专业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虽然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之前已经了解了模具结构并进行了一些基本加工操作的实训,但是通过一学期的课程教学之后,学生对各种加工方法还是难以区别,不清楚各种加工设备的特点,特别是对一些先进的加工方法及设备,如数控、电加工等加工工艺的实际应用及操作,没有掌握完整的加工工艺流程。
2.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讨论及问题解决方法
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我们重新研究了教学过程和该课程的特点,并重点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具体课程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要注重技能培养和应用,降低理论的深度,对该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为培养出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课程应突出模具制造工艺的综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3.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3.1优化教学内容
《模具制造工艺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没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的人,对该门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感觉是很抽象、难以理解的。针对此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应坚持以下原则:理论知识坚持以“必需、够用”为度,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求理论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的学科课程内容模式。例如,在讲授电火花加工原理时,让学生知道电火花加工是通过工具电极和工件电极之间脉冲放电腐蚀材料的一种加工工艺就可以了,而对脉冲放电过程的理论研究没有必要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根据课程内容,结合模具专业的就业岗位需要,将《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内容模块化。可以分为模具制造工艺过程的编制、模具零件加工、模具的电加工、模具零件的特种加工和模具装配等模块。此外,由于制造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的推广使用,教师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补充新内容,剔除过时的内容,增加“四新”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以上教学内容划分出重点和难点,适当分配课时,才能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2丰富教学手段
3.2.1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教师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对教学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那些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讲清的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抽象的结构变得直观。可以插入一些实际生产中的工艺过程录像和照片,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了解到最新、最全、应用较广的相关模具加工制造工艺的知识。同时,师生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互动,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上网时间,就课程问题向教师提问,教师则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辅导,将课堂讨论的空间拓展到网络上,使师生互动不再受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2.2采用现场教学法
现场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占重要地位。在各种加工设备现场进行教学,对各种加工工艺及设备进行讲解,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直接设在各种加工设备机床的边上,一边进行理论讲解,一边进行实际的机床加工工艺过程的演示,利用已有的设备资源进行各种加工制造工艺规程的实际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
3.3重视实训环节
《模具制造工艺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课堂理论讲授以外,还需辅之以实训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实训教学即模具制造技能训练,通过具体的模具制造工作项目,将模具零件加工工艺编制、模具零件的数控机床加工、线切割加工、电火花成形加工、高速铣削加工及装配等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模具制造。通常模具制造技能实训是安排在模具制造工艺学理论教学结束之后进行的,这样就导致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因此,模具制造技能实训应当贯穿于理论教学中。学生首先完成某一产品的模具设计,并以此模具为工作任务。当学生学完模具制造工艺编制这部分内容后,立即进入相应内容的实训,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设计模具的零件编制加工工艺卡。这部分实训结束后,学生返回课堂,学习模具零件的制造方法,然后进入相应内容的实训,利用所学的制造方法,按照已拟定的加工工艺加工模具零件,如型腔(凹模)、型芯(凸模)等。之后,学生再回到课堂,学习模具零件的装配技术,并在实训中将加工完毕的模具零件装配、调试成一套完整的模具。通过将模具制造技能实训贯穿到理论教学中,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加工迅速地有机结合,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增加了感性认识,增强了动手能力,加深了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
4.改进考核模式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我对以往的考核模式进行了改进,重视考核内容的全面性、重点突出性和方式的灵活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课程总成绩由期终成绩(60%)、课堂表现(10%)和实训成绩(30%)组成。
4.1课堂表现考核
一是课堂提问,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不仅可以检查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及时得到信息反馈。二是课堂讨论,教师针对易混淆、难理解的知识点,讲授完毕后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将各组讨论的结果集中,进行全班大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记录,期终汇总,综合评定,给出成绩。
4.2实训环节考核
以“重过程体验、重平时表现、重创新思维”为指导思想,采取开卷形式。一般在模具制造技能实训教学完毕后进行,考查学生对特定生产技能的掌握,使学生把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相结合。
4.3期终考试
采取闭卷形式,试卷命题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降低对识记知识的考核比重,增加理解题、应用题和创建题的比重,注重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归纳能力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模具制造.2010,4:88-90.
[2]陆元三.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实践与探索.
[3]傅建军.模具制造工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4]王坤发.《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方法[J].机械职业教育,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