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美文写作第二季:借事抒情型

2013-12-29 00:00:00龙应台陈婧涵
美文 2013年20期

“郭家海名师工作室”是专门研究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工作室,领衔全国中语会“十二五”重点写作课题,下辖三十个子课题,系统研究小学—初中—高中写作教学。

“高考美文写作学院”是该工作室下辖的一个专题研究机构。该专题将高考美文写作分为八个课程类型:借人抒情、借事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因人说理、因事说理、因景说理和因物说理。

郭家海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科技带头人,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常州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特聘教授。

主持全国中语会“十二五”重点课题《中学写作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运用》,主编系列丛书《表达的升级》(共6册),《中学生作文升格指导》。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国教师》《中学语文教学》等报刊发表论文六十多篇,十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复印。

【类型概览】

借事抒情散文是散文大家庭里最普遍的一种样式。纯粹抒情的散文是很少的,因为“情”为“灵”。“事”为“肉”,“灵”须依“肉”才能动人。因此,“事”是“情”的物质基础。具体来说,借事抒情散文还有多种样式,例如一事贯穿,多事并列(递进/辐辏),一树繁花等等,本次重点探讨基本样式:一事贯穿。

一事贯穿式借事抒情散文最易与一般记叙文混淆。一般记叙文基本样式也是一事贯穿。但是二者方向不同。一事贯穿式记叙文重在人物塑造或者情节设置,追求事件性(波澜性)和人物鲜活性,重在通过事件含蓄表达主题;一事贯穿式散文重在情感抒发和联想,追求情感传递的浓郁性,重在以情动人,主题常常外显。

本类型以事件为外在线索,分为三个构思环节:确立事件与简要流程——确立联想素材与安放位置——确立情感表达层次与方向。

(1)事件流程。寻找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确定事件的首尾。事件在写作中主要作用是寄托情感,不需要波澜(淡化波澜),不需要完整(淡化情节)。

(2)素材支撑。在事件过程中进行联想,寻找若干相关素材来类比、对比这个核心事件(或其中的一个人物、一个细节等),成为抒情血肉的若干根肋骨。

(3)情感濡染。从事件中选择情感,注意情感的层次和方向,结合相关素材进行情感铺染。注意情感的理想化趋向。

本类型成功运用的关键在三处:

(1)得体事件是框架。一事贯穿借事抒情散文写作基点在“事”有可“借”之价值。其一,事件不可太大。事件太大,叙述起来吃力,想追求完整又难以完整,常常会“掉”进叙述的流程里而忽略抒情和相关素材的支撑,等到想稍停,一看500字下来了,故事还不到一半,悔之晚矣。其二,事件不可太繁。事件曲折,来龙去脉一交代,400字过去了,才开了一个头,作者被故事牵着鼻子走,900字到了,还差个结尾,一切皆完。其三,事件不可太简单。太简单的事件如“我今天早上洗了一只碗”缺乏承载中心的能力,也无法引发有价值的联想。“得体”关键在“得”抒情之“体”,叙述为着抒情服务,谁是“主”谁是“从”务必搞清楚,因此,淡化情节的“波澜”和控制叙述的“势头”就显得非常重要。

(2)相关素材是砖瓦。散文之“散”主要“散”在素材上,素材也是知识,散文对知识性是有要求的。素材要广博,古今中外,以文化、思想领域为主;素材要贴切,与中心事件要有密切的相关性。这不是一时拍脑袋就来的事儿,需要日常做个爱读书、关心时事的有心人,可能还要有个小本本,及时提炼归纳背诵一些,方可用时千军万马笔底来。

(3)情感表达是血肉。如同盖大楼一般,事件是框架,素材是砖瓦,情感表达是借事抒情散文的水泥砂浆。没有情感的濡染,这个大楼不成其大楼。

【美文示范】

手镯

这条街把我迷倒了。

一个一个小店,里头全部是花边。世界上,什么东西用得到花边呢?小女孩的蓬蓬裙,老婆婆的裤脚,年轻女郎贴身的蕾丝胸罩,新娘的面纱,晚餐的桌巾,精致的手绢,让窗子变得美丽的窗帘,做梦的枕头套和床罩,教堂里烛台下的绣垫,演出结束时徐徐降下的舞台帷幕,掌声响起前垂在鲜花下的流苏……各种大小剪裁、花式各样、颜色不同的花边,挂满整个小店。店主正忙着剪一块布,头也不抬。他的店,好像在出售梦,美得惊心动魄。

然后是纽扣店。一个一个小店,里头全部是纽扣。从绿豆一样小的,到婴儿手掌一样大的。包了布的,那布的质地和花色千姿百态;不包布的,或凹凸有致,或形色多变。几百个、几千个、几万个、几十万个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纽扣,在小店里展出,每一个纽扣都在隐约暗示某一种意义的大开大阖,一种迎接和排拒,仿佛一个策展人在做一个极大胆的、极挑衅的宣言。

然后是腰带店。一个一个小店,里头全部是腰带,皮的,布的,塑料的,金属的,长的,短的,宽的,窄的,柔软的,坚硬的,镂空的,适合埃及艳后的,适合小流氓的,像蟒蛇的身躯,像豹的背脊……

花边店、纽扣店、腰带店、毛线店、领店、袖店,到最后汇集到十三行路,变成一整条街的成衣店。在这里,领、袖、毛线、花边、腰带,变魔术一样全部组合到位,纽扣扣上,一件一件衣服亮出来。零售商人来这里买衣服,一袋一袋塞得鼓胀的衣服装上车子,无数个轮子摩擦街面,发出轰轰的巨响,混着人声鼎沸,脚步杂沓。广州,老城虽然沧桑,仍有那万商云集的生动。

就在巷子里,我看见他。

一圈一圈的人,坐在凳子上,围着一张一张桌子,低头工作。一条巷子,变成工厂的手工区。他把一条手镯放在桌上,那种镀银的尼泊尔风格的手镯,雕着花,花瓣镂空。桌子中心有一堆金光闪闪的假钻,一粒大概只有一颗米粒的一半大。他左手按着手镯,右手拿着一支笔,笔尖是粘胶。他用笔尖沾起一粒假钻,将它填进手镯镂空的洞里。手镯的每一朵雕花有五个花瓣,他就填进五粒假钻。洞很小,假钻也很小,眼睛得看得仔细。凳子没有靠背,他的看起来很瘦弱的背,就一直向前驼着。

男孩今年16岁,头发卷卷的,眼睛大大的。问他从哪里来,他羞涩地微笑:“自贡,和父母来广州3个月了。”

“他们都以为来广州赚钱容易,”坐在男孩隔壁的女人边工作边说,“其实很难啊。才16岁,应该继续读书啊。”女人责备的语音里,带着怜惜。

“做这个,工钱怎么算?”两个人都半晌不说话。过了一会儿,男孩说:“五粒一分钱。”他的头一直低着,眼睛盯着活儿,手不停。

“那你一天能挣多少?”

“二三十块,如果我连续做十几个小时。”五粒一分钱,五十粒一毛钱,五百粒一块钱,五千粒十块钱,一万粒二十块。一万五千粒三十块。

那手镯,在香港庙街和台北士林夜市的地摊,甚至在法兰克福的跳蚤市场,都买得到。我从来没想过,手镯,是从这样的巷子里出来的。

很想摸摸孩子的头发,很想。但是我说,“谢谢”,就走了。

巷子很深,转角处,一个老人坐在矮凳上,戴着老花眼镜,低头修一只断了跟的高跟鞋;地上一个收音机,正放着缠绵的粤曲。一只猫,卧着听。

分析:

(1)事件流程。本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是浏览广州小饰品一条街。浏览小饰品一条街这件事在写作中主要作用是后部聚焦寄托情感,没有波澜,也没有完整的情节。

(2)素材支撑。在整个浏览小饰品一条街过程中的素材主要分面和点两类。面上,选取了花边店、纽扣店、腰带店三家店铺做了详尽的描写,为后文的发展做铺垫。在对三者的描写上,作者没有采取三段完全的并列式。在全体相似的基础上各有侧重,比如说,花边店“出售美梦,美得惊心动魄”,纽扣店“做一个极大胆的,极挑衅的宣言”,腰带店适合不同型的人。的确是各有千秋给人以极大的美的享受,但是此处从大处着笔勾勒了此街的环境。点上,着力描写一个外出打工的男孩。“男孩今年十六岁,头发卷卷的,眼睛大大的”,“他羞涩地微笑”,“他的看起来很瘦弱的背,就一直向前驼着”三句写了男孩瘦弱的形象,反映了打工生活对这个还应在读书的孩子的艰辛,是以这个孩子为入口点来写和他一样的打工者的辛酸生活。这样写点面结合,利用描写的手法让全文有层次。以这种提纯与设计让文章情感丰富。

(3)情感濡染。本文的情感濡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作为背景的濡染,即前半三家店铺的描写,抒发了底层服务行业的辛苦;二是小男孩素材描写中蕴含的同情和辛酸;三是最后一节关于老鞋匠的描写中蕴含的凄淡感情。

【模拟抢滩】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的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例文:

自由之风

(1)会场,台上的成功人士正在大谈特谈美国自由经济的好处,声称“一切为了利益”足够支撑起一个繁华的社会。只有我在台下微微蹙眉。

(2)自由经济真的好吗?

(3)六岁的时候第一次去三亚,我便爱上了这个碧海蓝天的地方。清澈的海水,还有那弯曲成丝绸般的沙滩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时的三亚没有多少高楼,连一家KFC都没有。道路上只是素净着,有时看见衣着奇特的黎族人在出售着形形色色的木刻小玩意儿,还有那贝壳手链。并不怎么会谈买卖,竟不像是生意人呢!清凉的海风吹散了人与人的隔阂,自然也不会有人想占这些朴实买卖人的便宜。

(4)十六岁再次造访,我只能用天翻地覆来形容它的变化。海,便是就在眼前了,然而昔日宽阔的沙滩呢?十年前藏下美丽贝壳的地方呢?没有了,一点痕迹也没有了啊!巨大的甲板,塑料桌凳,露天餐厅打起了海风海景的招牌,全然意识不到自己是这风景上丑陋的污点。高楼立起来了,隔了海滩100米,你不会意识到近处就是那歌曲中天天赞美,诗人们朝思暮想的大海。高楼阻断了人们的视线,回绝了海风的问候,助长着人们日益浮躁的心。

(5)那些口拙而善良的本地人呢?找不到了。也许他们躲进了自然保留区——而我甚至不清楚会不会有这样一个地方。更可能的是,他们早已乘着自由的商业之风,成为了周围随处可见的一个巧舌如簧的商人。

(6)我不忍想象,不忍面对。

(7)三亚,那个千百年来赋人以“天涯海角”沧桑自然的边城,在这个自由的商业之风劲吹下,只用了十年,已然成了灯红酒绿的现代都市。

(8)不止三亚。你到云南,你到新疆,你到吉林……你到中国每一个风景区,每一个城市,几乎都不会有什么陌生感——一样的夸张式宣传,一样的购物式导游,一样的景区小饰品……

(9)这就是商业化自由之风披拂的结果。

(10)台上的男青年依然在夸夸其谈,我默默地起身,离开。

(11)多少人推崇美国式的商业自由。讲台上的“成功人士”,你真的了解美国吗?美国的每一个城市都这样模板式“现代”吗?你真的理解商业自由吗?九百年前的《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是不是商业自由?

(12)周国平说:金钱是好东西,但不是最好的东西,我们不能为了这次好的东西而把最好的东西牺牲掉了。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就是“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那是真正能使人感到幸福的东西。

(13)三亚,你还有多少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

分析:

(1)事件流程。本文的事件很简单,就是作者去听一场讲座。没有波澜,也没有完整的情节。

(2)素材支撑。在事件过程中作者进行了丰富的联想,重点是个人经历。但是个人经历的联想上作者设计得富有层次,一是关于三亚的层次,二是由三亚联想到其他城市这个具有普遍性的层次。更可贵的是素材在倒数第二、三节,即关于《清明上河图》与周国平名言的联想。这种围绕一个核心的不同层次的联想是这篇散文成功的重要保障。

(3)情感濡染。作者在事件的描述过程中始终灌注反思的情感,最后两节理性与感性相映,既实现了理性的深度,又达到了感性的浓度,濡染浓稠。

刘湛秋

1935年出生,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其诗集《无题抒情诗》获过中国新诗奖。他译的《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抒情诗选》为广大读者喜爱,并一度成为畅销书。

纪伯伦

1883—1931,美籍黎巴嫩阿拉伯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