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不出的画面,只因它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
——题记
记忆中那些走过的岁月再也回不来了,只是我依然记得它们的颜色——用颜料调不出的美丽;只是我仍然无法忘怀它们的轮廓——用炭笔勾不出的精致。
我从来没有学过画画。除了美术课上那些随意的涂鸦,平时的我没时间也没精力去拿起那些彩色的笔。
其实有段时间我特别羡慕那些会画素描的人,只要一支笔,一张纸,他们就可以将美丽的事物记录下来。后来觉得素描颜色太单调,我又喜欢上了油画,尽管它烦扰复杂得多,可我还是喜欢它。因为生活和它很像,复杂中透着色彩。
看到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人时,我总是会思考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有些人在别人看来一辈子完了,没希望了,可他们好像还乐在其中;有些人让大家羡慕得眼红,可他们好像在敷衍别人的眼光。别人的世界我不懂,只是很庆幸、真的很庆幸:我生活在属于我自己的世界里。
去理发店修理刘海的时候,我感到很神奇。在理发师的手下,刘海那么听话,几剪子下去,就出现一个恰到好处的弧度;去早餐店买鸡蛋饼的时候,店主很轻松地就可以摊出一张不薄不厚的饼。我暗暗地想,如果换作是我,肯定惨不忍睹,白白糟蹋了一大勺面糊。
世界很大,每个人每天都循规蹈矩地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走着各自应该走的路。只一点,大家都在努力走好自己的路,绘好自己的人生图景。
有些场景我无法见到,因为它们已经沉沦在世间的长河里,或是因为它们离我的世界太过遥远,我到不了。
徐志摩是我很喜欢的一位诗人,他与我不在同一个时代,他也没给我们留下太多的东西。只有他那些美到心碎的诗句可以让处于这个时代的我细细品味。
我看不到他和林徽因在康桥上的热情相拥,但《再别康桥》让我看到那“满载一船星辉”是多么闪耀;我看不到他在她离开以后独自踱步康桥的落寞,但《偶然》让我看到“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照出了他眼中的泪水。
拿着徐志摩的诗集,它和我们的教科书一样厚,只是相比于我和他之间相距的时间,这么厚厚的一本不过是只字片语罢了。
每一页纸张都是一幅画面,每一个字眼都是一抹色彩。一切,远比亲眼所见来得真实。
或许有一天,学生们的作业本会是彩色的,或许还会有相应的情境图,让复杂的数学题变得简单明了。
在这样黑白色的学习中,我们总要给它上点色。一次成功的喜悦、几个跳跃的音符或是一张偶像的照片,都会为学习增添色彩。颜色,只存在于我们心中。
我不会画画,但我可以构想。我不会调色,但生活的点滴就是最好的颜料,生命的各种姿态白会调出最美的色彩。
原来,每个人都是最棒的画家。每个人都用一生的时间来绘出一幅只属于自己、有着无与伦比的美的作品,那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