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熟悉的生活想深写透(创作谈)

2013-12-29 00:00:00吴子长
阳光 2013年1期

我是2008年开始中短篇小说写作的,在这之前我已经写了两部长篇,写长篇之前我写了多年的杂文随笔。就在朋友们为我的长篇创作鼓掌叫好,希望我继续写下去,成为某某三部曲,并为我想好了第三部长篇和三部曲的名字时,我突然中断了长篇小说的写作。我觉得长篇小说虽然分量重,写起来也过瘾,但实际影响并不大,除非写得特别好,或成为畅销书,或是小说名家,否则,一般读者不买账。如果中短篇小说写好了,能够在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比长篇影响力更大。

有了两部长篇五十多万字的历练,我对小说的语言和掌控能力多少有了一点自信。关键是通过两部长篇小说的写作实践,使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叙事方式和表达方式。那一年,省作协举办首届中短篇小说对抗大赛。这是省作协换届后举办的第一个大型活动,也是安徽作协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这样的活动。于是,我把刚写成的第一个中篇寄去了,结果还获了一个奖。同时,我把刚写成的第二个中篇寄给省内的一家大型文学杂志,也得到了编辑老师的肯定,虽然最终没有发表出来,但他们的肯定坚定了我写作中短篇的信心。2009年外省一家文学杂志发表了我一个短篇,2010年第9期《鸭绿江》杂志头条推出我的中篇《逃离》,并配发作者简介和照片, 2011年第12期《青春》杂志又以头条位置推出我的中篇《初潮》。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鸭绿江》编辑部主任郝万民先生和《青春》编辑部主任育邦先生。我与这二位先生素昧平生,是他们的敬业精神把我的作品从大量自由来稿中发掘出来的。我的小说不是那种特别抢眼的作品,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这就需要编辑的细心。

前几天我到南京参加高级职称评审面试,其中有一道题目就是问我这么多年从事文学创作最深的体会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坚持。只要坚持不懈地写下去,总会有收获的。现在我每年只写两到三个中篇,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读书,争取写一个成一个。目前我已经写出中篇小说十多个,大部分都已发表或即将发表。

我的中短篇小说几乎都取材于我熟悉的生活,都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我认为,一个作家,只要把自己熟悉的生活想深写透就可以了,《高就》也是这样。“高广成”就曾经是我的邻居,我们楼上楼下住着,是那种集体宿舍的筒子楼。夏天的夜晚,孩子们在一起疯玩,大人们就在大平台上乘凉、吹牛、聊天。我发现他记忆力特别好,口才也好,多少年前的某某人某某事,他都说得头头是道。他给我的感觉是知识渊博,愤世嫉俗。我还知道他是重点大学毕业的,是从外地调来的,一直不得志,连入党都解决不了。后来我们先后买了房子都搬走了,几乎没有了联系。突然有一天,我在本市日报上看到他的名字,就像我小说中写的那种公示名单,心里一动。这事过去很久了,有一次下班路上我碰到他。他家距离单位有好几站路,我问他怎么不坐车,他说他每天上下班都是步行,就是想锻炼身体。由于好几年没有见面,我就问他在哪儿高就,他说还在那儿。我说上次考试那个职位呢?他说不知道,一点儿消息都没有。后来我向一位组织部的朋友打听,他说那事早作废了。可是不久那事又兑现了。我觉得这中间肯定有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于是我就把它写成小说了,小说里我弄得很清楚很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