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促进作用的思考

2013-12-29 00:00:00刘丽芳
科技资讯 2013年18期

摘 要:职业指导理论起源于西方国家,我国目前处于探索阶段。职业指导对高校就业工作是极其重要的,可促进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高校构建专业化就业指导教学团队,有效帮助大学生充分认知自我的特质,了解自己的职业,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念。

关键词:职业指导 大学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233-02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科学规范就业指导内容,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帮助和服务。

1 职业指导的起源和发展

职业指导在职业指导教材《创新职业指导—— 新概念》中定义为: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以及帮助的过程。职业指导的工作范围定义为五个方面:咨询与指导、信息采集与处理、职业素质测评、职业设计和帮助实施[1]。

西方国家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共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帕森斯的“特性-因素相匹配”理论为代表,提出职业指导理论和建立基本模式,强调学生的特性与职业因素相匹配。第二个阶段是以威廉姆逊出版的“怎样咨询学生”为标志,强调学生就业咨询。第三阶段以罗斯杰1942年出版的“心理咨dOOL8bC5mnu6CNKIceZJostfNifTg9rKS8usciMEteM=询和心理治疗”为转变,职业指导由侧重开发职业素质测试的方法转变为注重职业咨询的方法,即注重学生个人发展。第四个阶段是以霍兰德于1959年创立的“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理论”为代表,通过把握人格特征选择职业以达到人职匹配[2]。第五个阶段是以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为代表,强调职业类型的选择和生涯形态的建立是一个发展的、动态变化的过程,生涯发展又可分为五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

我国的职业指导理论与实践起步较晚,目前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各高校也尚未开设职业指导的专业方向。高校职业指导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大学生充分认知自我的特质,了解自己的职业,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念,帮助他们找到适合学生个体本身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同时帮助用人单位合理用人,为其提供咨询和指导。

2 高校就业指导现状分析

2.1 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各高校参差不齐,缺乏系统性

部分高校还没有做到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满足就业指导进课程、进学分的需求。部分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学时为8~40学时不等,就业指导的内容仍然停留在就业政策讲解、就业形势分析、传授择业技巧等。甚至有的高校临到毕业阶段才开始就业指导,大多通过8~10学时的就业指导课程、就业动员、各类就业指导讲座等方式开展。以沙洲职业工学院为例,2011年以前学院还没有独立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是同形势与政策课程混合在一起共20学时,其中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安排4学时。经过多方调研论证,自2011年开始学院独立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内容主要由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学生创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几个模块构成,分别在大一、大二四个学期开设,合计40学时。

2.2 各高校就业指导重就业率指标轻就业指导过程

尽管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领导都十分重视就业问题,把就业工作的考核列为对各院系工作考核的重点,但就业工作的考核重点还是就业率的考核。导致各院系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忽视了就业指导的过程,盲目追求高就业率。就业率这个指标只能体现出一段时期内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但毕业生的就业生涯是动态发展的,并且就业率也不能体现出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当然,由于各高校专职就业指导人员缺乏,部分从事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本身对就业指导工作理解不全面,片面认为就业指导就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让毕业生落实用人单位即完成就业率考核就算完成任务了。

2.3 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水平有待提高

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主要由马列教研室教师、部分系书记、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担任教学,很多教师并没有正式参加过相关就业指导系列培训,并没有拥有职业指导师之类的相关资质证书。尤其是两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由于工作的性质缺乏就业指导的相关实践,并没有真正的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不了解在整个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惑与实际问题,因而导致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相脱节[3]。并且很多高校各院系的专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都是由辅导员兼任,并没有独立设置专职就业指导辅导员,大部分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都很繁忙,很难有充沛的精力钻研就业指导相关理论与实践,更谈不上能帮助学生做到个性化生涯辅导了。

2.4 就业指导中学生个性化指导缺乏

尽管大部分高校都能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各高校的就业指导的形式、手段、工具比较匮乏,仅有少数高校能通过有效的职业测评工具为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是以合班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讲座等形式来完成。这类形式的就业指导只能泛泛的针对毕业生就业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而面对不同专业、不同要求、不同条件的学生所需求的个性化辅导是大部分高校都缺乏的。

3 职业指导对高校就业工作的作用和重要性

高校做好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使大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认识到职业生涯是动态发展的,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

3.1 职业指导可促进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职业化

从1999年开始,我国推出了《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随着就业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就业指导工作将越来越规范化,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职业资格化、持证上岗可能是大势所趋。高校的就业业指导队伍整体素质与职业指导的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各高校可从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思政专业的教师、专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以及校企合作就业基地人力资源管理部选择选择一批热心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与研究的优秀人才,构建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素质较高的专业化就业指导教学团队。通过多种途径对就业指导教学团队进行有计划性、针对性的培训,鼓励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确立研究方向,力争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积极进取的教学科研团队。鼓励和要求就业指导教学团队通过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逐渐推行校内就业指导课专任教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就业指导人员培训要注意培训内容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要充分考虑培训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并能根据参加培训的就业指导人员的实际状况和特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帮助他们增强实际职业指导工作能力和水平。高校就业指导人员通过职业指导系列培训,有利于培养一批专业化、系统化和高水平的高校就业指导队伍。

3.2 职业指导有利于完善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现状下,各高校应独立设置就业指导中心,下设就业指导教研室、职业指导咨询室。由就业指导教研室负责全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授课、效果反馈。由职业指导咨询室建立全校每个学生的职业生涯成长档案,实施个性化生涯辅导。根据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正处在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在其个体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着职业发展的内容和任务。高校就业指导课中可使用霍兰德类型引导大学生了解并组织自己的兴趣,并根据它来探索及理解工作世界。通过自我探索活动或者测评工具得出自己的兴趣代码后,就可以对照找出与之相匹配的职业,从而了解自己的工作领域[4]。就业指导课可采用模块化设计,本科类高校安排在前6个学期,高职类院校安排在前4个学期完成。通过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探索,更好地理解人职匹配,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职业发展的理念。

3.3 职业指导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

根据调查,当前有很多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眼高手低、急功近利、诚信意识不强、缺乏职业发展的计划性和目标性。职业指导可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形成正确清晰的自我概念。也就是说,完成自我概念的过程是职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一种不断进行职业选择、折中、调和的过程。而大学阶段是个人自我概念发展最完整、最佳的时期[5]。比如通过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可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通过开展职业咨询指导可从深层次上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就业主体意识。通过培养大学生的五种能力,即管理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4 结语

职业指导对于高校、社会、学生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高校而言,职业指导可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质量,专业课程设置更科学合理,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对社会而言,职业指导能合理分配人才资源,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对学生个人而言,职业指导帮助个人做好职业规划,有利于其职业发展。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在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有效指导大学生就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真正意义上帮助大学生实现了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创新职业指导—— 新概念[M].北京: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 曹靖.试论学校职业指导的开展与推动[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2):158-159.

[3] 刘丽芳.沙工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研究[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1(2):58-60.

[4] 王丽.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0(6):89-91.

[5] 范慧玲,罗景林,王世景,等.萨帕职业发展理论对我国高校职业指导的启示[J].传承,2011(30):56-57.

①课题来源: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12SJDFDY121)。

作者简介:刘丽芳(1973—),女,沙洲职业工学院纺织工程系讲师,硕士,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