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之我见…

2013-12-29 00:00:00杨建华
科技资讯 2013年18期

摘 要:本文对如何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提出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学院派 草根派 太极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218-02

在现实中,我们许多优秀的体育民传项目,如国粹太极拳、少林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养生气功和传统套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竹,舞狮、舞龙等常见项目在民间的推广、普及程度远远好于我们的小中高各级学校,换言之,民间草根派的民传体育项目的运动竞技水平也远远高于学院派,而理论研究却是其软肋之所在。学院派在理论研究方面所占优势又是草根派无法比拟的。由此造成民族传统体育在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不能同步协调地发展,无形之中造成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瓶颈,严重制约了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下就造成该局面的原因进行分析。

1 导致制约局面产生的原因

1.1 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

自古以来,有许多传统体育项目,象太极拳等许多传统武术受家族文化关系的影响,有传里不传外,不传外姓只传本家;传男不传女等规矩。另外由于我国有史以来都是农耕国,特别是近代以来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一些靠民族传统体育技能生存的拳师,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为了生活,绝活是轻易不会向外人传授的。

1.2 我国人均GDP的影响

众所周知,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GDP列世界壹佰多位,几近倒数,大多数人刚刚才解决了温饱问题,还谈不上进入成熟的、高质量的休闲生活模式,还在为解决车、房衣食住行而奋斗,不像国外,甚至港台,很多人可以有闲暇、有闲心、有闲钱来从事、习练自己所喜欢的民传体育项目,更有甚者,许多外国人还专门跑到中国来学习我们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如太极拳等,而且学成之后其功夫比大多数国人还要正宗。之所以能这样,是人家不用为生存温饱而发愁,有强大的经济支撑,这得益于发达国家人均GDP是国人的数十倍之多,甚至于人家工作一年的薪水就可以在发展中国家生活几年。

1.3 学校教育的缺位

据统计,全国只有极少数的中小学把民传育体育项目开到课堂上去,而且也未形成机制和规定,成为传统延续下来。在我们中小学的所有特长生的加分条件中,很少有用民传育体育特长来获得加分的。不仅如此,很多省份在高中阶段为了追求升学率,把正常的体育课都砍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结果导致了我国25年来,学生身体素质连续下降,更别说开展民传育体育项目了,真是民族的悲哀。另外,迄今为止,在我们各届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中,都只有大学生组的项目,如果能设置中学组的项目作为表演赛,那么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在青少年当中的推广,就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1.4 社区体育指导的缺位

到目前为止,街道办事处这一级机构还没有配备专职的社区体育指导员进行社区体育的指导,据说国家早由此计划和打算,但时至今日仍未能实现。由于没有配备专职社区体育指导员,想对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和推广也就无从谈起。

2 如何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2.1 “请进来,走出去”

2.1.1 请进来

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以及不同的人文文化特点,把各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体育特色课,引进大中小学的课堂,甚至老师也可以从校外聘请,将民间从事该项目的高手、达人、聘进学堂,力争把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民传体育引进课堂。例如,中小学可以学抖空竹、打陀螺等轻巧项目。而大学则引进太极拳,少林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套路和养生气功,教师也要从校外社会上聘请:有武术段位的高手、甚至是传人等武术家。

2.1.2 走出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对高校教师的学历也作出了极高的规定和要求,总的说来这是好事,但在一些术科比重较大的学科和专业中却出现一种较为矛盾的现象:如学历和理论水平都较高教师,往往技术和动手能力都要落后于前者;反而技术和动手能力都较强的教师,学历往往都很低,甚至很多都只是本科学历,不过这样的教师在刚上小学时就开始接受专业训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童子功”,而童子功则是我们专业术科教师应该具备的极为过硬的基本功。这种现象一般都存在于音乐、美术和体育这几门专业和学科中。为什么会有这一奇怪的现象发生呢?实际上原因也挺简单,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精力也是有限的,在就业之前的这段近20年的学习过程中,有限的精力决定了要么偏重于理论、要么偏重于技术技能,是由“鱼和熊掌不可得而兼之”这一古训或者说这一规律所决定的。实际上在音乐、美术和体育等这几门专业学科中,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才能让理论和实践共同发展呢?即便如此,凡事都有转换和解决的办法,在体育专业中也一样,那就是让我们学院派搞民传体育专业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准的教师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向民间民传项目的高手、传人和武术家虚心请教学习,甚至进行项目、课题上的合作,这样才能让学院派和草根派互相取长补短,使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积极、有效、长足的发展。

2.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在国学中占一席之地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国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及组成部分,其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哲理价值观等与国学均是一脉相承的,因为从广义国学范畴得知,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原有的一切学问,“过去种种,上自思想学术之大,下至一个字,一支山歌之细,都是历史,都属于国学研究的范围”(胡适语)。而狭义国学范畴则是指传统经、史、子、集四部之学,核心是经学,即儒学,特别是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如太极拳其理论基础就是国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万物”,“名、相、妄念、正智、如如”等等,这是国学与太极拳共同拥有的宇宙化生规律。太极者,乃混元、一、道、整体、核心之意、是天地人、精气神、儒释道、医武易、无为有无无为、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的融合。太极是中华大龙文化的精神体现,是儒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等中华文化九九归一的集大成者。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易经就是太极拳的理论基础的基础。所以,在我们全国各地的各式各样的国学大讲堂中太极拳的国学理论基础应占一席之地,通过养身、技击等身体实践活动来诠释国学理论,从而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因为文(知)就是行的升华,行(实践)就是知(理论)的基础。这一点尤其重要。这样不仅能完善和丰富国学内容,也能更好对推动太极拳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3 民族传统体育应该成为体育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

在高校的体育院系中,民族传统体育应该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的必修课,并且在毕业时必须修足至少两门以上民传体育项目技术技能的术科学分。这样就为学生踏入社会(学校、文体局、街道办事处社会体育指导专职岗位、健身俱乐部、企业工会等)后,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学和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4 学校应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中、小各级学校应开设各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根据各地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来选择适宜的科目,如全民族皆适合的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养生气功,以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抢花炮、秋千、磨担秋、珍珠球、高跷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深博大,无法一一列举,以上项目仅沧海一粟,各地可根据自身条件,综合评定后选择合适的项目来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添砖加瓦。

2.5 传统体育文化内容纳入国培计划中

在国培中,我们接受培训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至少应该掌握2~3项统体育文化或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的技术、技能,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其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空竹等)的传承,和为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进课堂提供保障及支援。为此,传统体育文化内容应按一定比例纳入国培计划中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习科目中。

2.6 各级市民健身中心应设民族传统体育的专门馆室

纵观海外,像我们的邻国韩国、日本的各级市民中心、生涯学习(终身学习)综合中心都面向市民,不仅开设了像跆拳道、柔道、剑道等本国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就连中国的太极拳也被作为超人气课程推出,且收费也较低,这应该算是他们国家国民教育福祉的一种形式。连外国人都推崇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那我们为什么不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搬进我们的各级市民健身中心,并设置民专门的族传统体育馆室来作为学习、交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平台,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交流平台。

2.7 各街道办事处应设社会体育指导员专职岗

建议各街道办事处应配备专职社会体育指导员,具体人员可以向社会公开招考,招考对象可以是体育院校毕业的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等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是具有相同资质的社会人,但必须要求具备至少两门以上的民族传统体育技术技能。这样可以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推广提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前提和保证。

2.8 设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金

设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金是为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供资金保障,以及奖励那些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做出特殊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资金来源可以采取专门的财政专项拨款加体彩、福彩收入和慈善募捐等资金来组成。

参考文献

[1]甩蓝晟.国学与太极拳[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

[2]曾仕强.曾仕强详解易经合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群众体育战略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