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小平:探路“新温州模式”

2013-12-29 00:00:00邵蔚
纺织服装周刊 2013年11期

作为从销售员中走出来的企业家,当初的那段日子虽然是为了生活的无奈之举,却也历练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干练处事的能力,并使他明白只有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务实诚信才能赢得更多客户的道理。这些经验也为他日后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销售员中走出企业家

现在的尤小平,拥有着亿万身家,但是40年前,他还是一名平凡的工厂销售员。

1973年,15岁的尤小平初中毕业,进入瑞安周田人民公社办的莘民禽畜蹄壳毛制品厂工作。刚入厂时,他从事的是烧煮骨头晾干等脏累活,在坚守着自己工作岗位的同时,他还对厂里的产品供销情况非常感兴趣。工作不到一年,出色的工作表现和灵活的头脑,使得尤小平颇得副厂长的赏识,被调去做供销员。在那个年代,干供销很辛苦,要到广西、云南一带收购鸡毛,到西藏、新疆一带收购牛骨,还要经常去北京、天津出差,坐几天几夜的火车、汽车都是家常便饭。但这些辛苦并没有磨灭他对工作、生活的梦想与追求,反而更加深了他对社会的理解和对工作的认识。

上世纪80年代初,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温州在一夜之间就兴起了千家万户的工厂。凭借着敏锐的市场眼光,尤小平看到了塑料编织袋产业的市场潜力,便建议厂里的领导也进入这个行业发展。厂里认可了尤小平的建议,并很快成立了瑞安市塑料七厂,在瑞安率先生产塑料编织袋,尤小平也被任命为副厂长,分管供销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塑料编织袋卖得非常红火,塑料七厂很快就在当地小有名气。

到90年代初,温州的民营经济已由小作坊发展成公司和集团公司规模,很多企业在浙江本地乃至全国崭露头角。尤小平也在这时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1991年春节后不久,他放弃了在当时颇让人羡慕的集体企业副厂长的职位,并于同年5月,和自己的弟妹投资了50万元,创办了从事简单塑料制品加工的企业——瑞安市塑料十一厂(华峰集团前身)。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属于尤小平的企业终于诞生了。

从建厂那一天起,尤小平就将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信誉视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凭借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娴熟的销售手段,他的企业越做越大。1991年,塑料十一厂的年产值还只有409万元,第二年便成倍增长,上升至1193万。到了1994年,年产值更高达1817万,成为温州“小商品,大市场”模式的一个鲜活案例。

跨越低门槛的华丽蜕变

塑料十一厂的成功,仅仅是尤小平创业发展路的开始。1994年,聚氨酯鞋用树脂随着温州制鞋业的发展,成为市场上的一大卖点。

发现了市场先机后,1995年1月,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尤小平,投资了2000多万元建起了一条聚氨酯鞋底原液的生产线,跨越塑料制品加工业这个过低的产业门槛,迈入了这个极具发展潜力的高分子材料产业。这是华峰集团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成功转型,也可以说是一次重大的飞跃。这一次的成功,也坚定了尤小平对聚氨酯产业的发展信心与决心。1997年,华峰的产值达到了2亿多元。

但是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华峰掌门人的尤小平凭借着多年的经验,清楚地意识到,在危机下,企业只有立稳脚跟迅速壮大,才能避开被吃掉的危险。而且,随着温州制革业的发展,其生产原料合成革树脂的市场需求也会越来越大,与其看着这些原料从国外进口,还不如自己进行生产,分享这杯羹。于是,尤小平决定再次投入2000万元,打造一条聚氨酯革用树脂生产线。虽然当年的经济大环境不好,但是华峰在尤小平的带领下还是做出了销售总额3亿的成绩。

时间进入到1999年。这一年,尤小平高瞻远瞩,再作惊人之举,大手笔进军有“贵族产品”之称的聚氨酯纤维产业。在市场低谷中,一次又一次地培养新项目,这种在逆势中投资的做法帮助华峰实现着一步又一步的发展。2006年8月23日,华峰氨纶在深交所A股上市,实现了温州民企国内上市“零”的突破。

从那一年开始,华峰在尤小平“做强主业、适度多元、产融结合”的战略思想指引下,遵循“横到边、纵到底”的产业布局,接轨长三角、拓展中西部、挺进大东北,努力延伸价值链,建立起诸如华峰超纤、华峰铝业、华峰保温材料、华峰尼龙66、华峰热塑性材料、华峰已二酸、华峰聚酰胺、华峰热塑性材料、华峰物流、华峰房产、华峰金融这些新企业。华峰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任务,随着其一个个新项目的投产完成而实现,也使华峰成为浙江乃至全国民企“转型升级”的成功典范。

“企业发展就像是一条抛物线,为了让华峰走得更高、走得更远,我们必须在一条抛物线到达顶点时,换一条抛物线,走到另一条抛物线上,这样才会形成阶梯发展。”这是尤小平的“抛物线论”,它概括了企业发展的模式,也深入浅出地说出了企业资本运作的经营战略。相信以尤小平独到的眼光、敏锐的洞察力,包括华峰氨纶在内的华峰集团,也能举起其聚氨酯行业的大旗,走出更为长远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