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日前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按照传统,与会各国领导人及其配偶身着印尼传统服装——由巴厘岛传统手工编织的“安代克”布料做成的衬衣照拍摄全家福,为会议增添了不少情趣与看点。
身着主办国的民族服装,照上一张合影,已经成为APEC的惯例。也正因如此,历届峰会领导人的着装都成为媒体及大众关注的焦点。而每一次合影也让主办国的民族服装走上前台,尽情展现各自的民族文化和服饰传统。
2001年在上海举行的第9次APEC会议上,各成员国领导人身着“唐装”集体合影,不仅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服装的魅力,更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唐装”热。此次会后,北京许多商场都有唐装专柜,有的商场还设立了“唐装一条街”,专门举办“唐装节”等活动。大街上穿唐装的人随处可见,成为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很多服装企业也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商机,纷纷推出唐装产品,赚得盆满钵满,一些唐装品牌也适时出现,为彼时的中国服装产业注入了活力。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说法曾成为服装圈的一句圣言,被诸多设计界人士奉为经典。当然也引起过不少争议。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近年来,民族风格的服饰在生活中越来越普遍。民族风服饰不仅色彩鲜艳、风格独特,更有着浓重的文化内涵,在如今这个追求个性化的时代,民族风格服装再不只是少数民族民众的穿戴,也不只是老外们喜欢的纪念品了。随着人们对于民族风格服饰的了解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其忠实的拥趸,一些民族服饰品牌也在逐步扩大影响力,不仅在国内受到追捧,并且漂洋过海,登上了国际舞台。
笔者近年来曾先后参加中国西部(银川)服装服饰艺术节和新疆亚欧丝绸之路服装节,被当地的民族纺织服装产品深深吸引。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地的地毯、艾德莱斯绸、手工刺绣产品以及穆斯林服装等产品极具特色,近年来也受到当地纺织服装企业的重视,不仅产品创新加快,并且出现了一些品牌,受到当地群众以及中东、西亚等阿拉伯国家消费者的喜爱。
当然,传承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在民族服装基本元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工艺的不断提高,在面料、款式上进行不同程度的创新亦属必要。纵观国际,许多品牌都是在民族服饰里加入了大量的现代化、生活化、时尚化元素,使之紧跟时代的脚步又不至于丢掉本质。而曾经兴盛一时的唐装如今却基本销声匿迹,究其原因就是简单的重复,缺乏不间断的创新与进步。
服装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创自己的名牌,更应该创自己民族的名牌。只有民族化了的时尚才有它的世界性,只有加入创新元素的传统才能永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