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从目前晋、陕、蒙三省的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入手,分析三省现有旅游产品的基本情况,对三省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跨区域 文化旅游 资源整合 可行性 途径 方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276-02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如今文化已渗入到各行各业,成为各行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宗旨和灵魂。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同样一个行业的振兴,也必须通过文化的振兴来实现。目前我国依靠传统旅游资源开发、发展起来的旅游业正面临着如何做大、做强、推陈出新、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等诸多问题。基于这些问题,结合跨区域发展这一大的趋势,以及“十七大”以来国家重视旅游文化,依靠文化产业化发展,提倡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观背景条件下;通过区域整合,旅游产品与凝聚民族生命力、民族创造力的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相结合的途径,以文化为“魂”对晋、陕、蒙三省文化旅游产品进行整合,开拓全新的文化旅游业发展之路。进而实现三省旅游业“质”的飞跃,保持三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提高三省就业率,促进三省构建和谐社会,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一宏伟蓝图。
一、晋、陕、蒙三省历史文化资源现状
1.山西省历史文化资源现状。山西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众多的古代建筑——宫观寺院、历代古塔、石窟造像、彩塑壁画、古城关隘、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传世珍宝及风情民俗、风味名食、烹饪技艺等文化遗产。
寺庙宫观:山西现存古代建筑,其数量之多和历史、艺术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据统计,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为106处,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最具代表性的是:唐代的五台南禅寺大殿、五代的镇国寺万佛殿、宋代的晋祠圣母殿、辽金的大同华严寺建筑群、元代的永乐宫、北魏始建而重建于明代的悬空寺等,更有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建筑群,作为净土宗道场的玄中寺,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的平遥双林寺,全国武庙之首的解州关帝庙等,都是明清时期的艺术杰作。此外,盂县藏山庙、介休后土庙、绵山回銮寺、万荣飞云楼、秋风楼,灵空山圣寿寺,临汾尧庙等,均各有千秋,闪烁着历史和艺术的光华。历代古塔:省内历代古塔多达280多座,其中以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五台山白塔、代县阿育王塔、太原永祚寺双塔、洪洞广胜寺飞虹塔和永济普救寺莺莺塔最为著名。石窟造像:据考察,山西境内规模较大的石窟有北朝时期19处,隋唐时期21处,宋代2处,元代2处,明代5处,加上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共51处。以全国三大石窟之一的大同云冈石窟为最,太原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长治羊头山石窟、平定开河寺石窟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城垣关隘:山西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内外长城延伸到山西的大同、朔州、忻州、晋中、吕梁、阳泉等八个地、市境内,约计3500公里。有雁门关、平型关、宁武关、娘子关、偏关等重要关隘。山西古城垣较为完整的有平遥城和娘子关城,平遥城除城墙外,城内鼓楼、城隍庙、街坊、店铺、民居都保持着明、清形制与风貌。古代壁画:山西古建筑众多且大部分属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而这些寺观,又几乎全有壁画。据统计,山西寺观壁画,现仍有27000多平方米。其中唐代壁画32平方米,五代壁画20多平方米,辽代壁画15平方米,宋代壁画86平方米,金代壁画440多平方米,元代壁画1430多平方米,明代壁画2300多平方米,清代壁画2910多平方米。在这些壁画中,以芮城境内的永乐宫元代壁画称最,在各殿内墙面和拱眼壁上,满绘壁画,总面积以单面计算,达100多平方米。古代彩塑:山西现有古代彩塑近13000尊。其中唐代82尊,最有名的有五台山南禅寺彩塑,佛光寺彩塑;晋城古青莲寺彩塑等;五代时期11尊,最有名的是平遥镇国寺彩塑;宋、辽、金时期394尊,最有名的是大同华严寺辽塑、太原晋祠、长子法兴寺、晋城二仙观宋塑、朔县崇福寺、五台佛光寺文殊殿金塑等;元代386尊,最有名的是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彩塑;明代5878尊,最有名的是平遥双林寺彩塑和隰县小西天彩塑;清代彩塑,山西有6000余尊。古文化遗址:山西发掘出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多处。属于旧、新石器时代的有芮城西侯度遗址及合河遗址、襄汾丁村遗址、沁水下川遗址等,夏代以后的重要古遗址和墓葬有太原罗城春秋墓、侯马晋国古都遗址、朔州汉墓群、高平长平之战遗址、晋阳古城遗址等。文物、考古部门从这些古遗址古墓葬中发掘出大量钱币、陶器、石器、木器等珍贵文物,并不断有新的发现。革命历史纪念地:近、现代的革命斗争给山西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故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武乡县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武乡王家峪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平型关战役旧址、五台县松岩口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刘胡兰烈士纪念馆等,其它还有黄崖洞保卫战故址、左权将军牺牲纪念地、抗日华侨女英雄李林纪念馆、长治太行太岳烈士陵园、毛泽东等老一辈等人的家居住地等,它们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记录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史绩。
2.陕西省历史文化资源现状。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长达1180多年的历史中,先后有周、秦、汉、唐等十四个王朝在此建都,留下了丰富的人文遗迹,被誉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陕西成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旅游胜地。
作为中国文物古迹荟萃之地,陕西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文物景观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均居中国之首。古长安城的遗迹、“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石质图书馆西安碑林博物馆、气象万千的大小72座帝陵……数不胜数的文物古迹和博大悠远的华夏文明,使每一个到过陕西的人都不自觉地从内心深处产生怀古之幽思。
今日的陕西,拥有着中国唯一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相继建立的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阎良飞机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等一大批现代化高科技园区为陕西旅游业增添了亮丽的风景,注入了新的活力。
“延安精神 革命圣地”作为知名的红色旅游品牌,以其鲜明的主题,便利的交通,完美的接待服务设施,与人文景观和自然美景相映生辉,成为陕西旅游的新亮点。
陕西已发展成为海内外旅游者理想的旅游目的地。古老的丝绸之路之起点,著名的古帝王之都,正充满生机与活力,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
3.内蒙古自治区历史文化资源现状。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是我国的北部边疆。东西相隔2400多公里,南北直线距离1700公里;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居全国第3位。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国境线长4221公里。
内蒙古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观”构成独特的旅游胜景。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富饶美丽。大兴安岭的莽林风光,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蒙古族歌舞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赛马、摔跤、射箭被视为蒙古族的“男儿三艺”,蜚声中外。传统的那达慕常常把中外游客带进浓烈的兴趣之中。名胜古迹如呼和浩特市的五塔寺、大召、昭君墓、席力图召、乌素图召、白塔,包头市的五当召、美岱召,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园,阿拉善左旗的延福寺,赤峰市的辽上京、辽中京、大明塔,鄂伦春自治旗的嘎仙洞等,星罗棋布。
二、晋、陕、蒙三省旅游产品开发情况
1.山西省旅游产品开发情况。山西近几年开发了晋北的佛教文化、晋中的大院文化(晋商文化)、晋南的黄河根祖文化等极具代表性的以文化资源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产品,丰富了山西旅游产品的结构,提升了山西旅游业的品味,扩大了山西旅游业的经营空间,推动了山西旅游业向更高的层面发展。其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产品有:以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旅游产品,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文物旅游产品,以乔家大院为代表的大院文化旅游产品,以黄崖洞风景区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产品等。
2.陕西省旅游产品开发情况。陕西省拥有以华山为代表的自然旅游产品,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代表的文物旅游产品,以“黄帝陵·清明节公祭”为代表的根祖文化旅游产品,以“红色圣地——延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产品,以现代科技为载体融入大唐盛世灿烂文明的文化创意主题园——“大唐芙蓉园”等。
3.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产品开发情况。内蒙古最近几年来开发了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文物旅游产品,以骑马、放牧为主要参与活动的展现内蒙古马背文化的旅游产品,以呼伦贝尔草原为主题的融合了酒文化与草原文化的旅游产品,以昭君墓为代表的展示图腾文化和民族团结的文物旅游产品等。
三、晋、陕、蒙三省旅游产品可以进行整合的可行性
近几个世纪,晋、蒙两地通过山西商人走西口、边塞战争等重大事件形成了中原文化与边塞文化相融合的特有的地域文化;可以从晋商文化、黄河文化、边塞战争文化、红色旅游、边塞民俗文化、边塞民风文化等几个角度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晋、陕、蒙三省都有丰富的文物资源、相同的抗战经历、渊源相同又有所差异的民俗(民风)文化、都有享受过“上山下乡”知青支援的边远山区、三省居民都是黄河水哺育的黄河儿女,我们可以从文物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民风)文化、知青文化、黄河文化等几个角度进行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合作与开发,形成地跨三省(区)的大旅游园区。如黄河旅游园区:黄河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在黄河沿岸有许多可供旅游开发的项目,如:黄河湿地、地热温泉、黄河物流、黄河漂流等,但这些旅游资源不是处于粗浅开发、就是处于闲置状态,资源浪费情况十分严重。晋、陕、蒙三省都处在黄河的中游,有关黄河的旅游资源相对丰富,这一区域内黄河水或平缓如镜、或奔腾咆哮,或清澈、或混浊;通过旅游资源整合不但可以将这些资源加以很好地利用,还可以形成一个行政相对独立的“黄河旅游园区”。三省现已开发的黄河旅游资源有:壶口瀑布、洽川风景名胜区、碛口古镇旅游区、内蒙古黄河北岸双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蒙古黄河北岸五原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等。
另外,三省中还有很多体量、丰度很小的旅游资源,不具备单独开发、利用的基础条件,处于荒废、闲置的状态之下,这就要求打破行政地域区划,以旅游资源开发为先决条件,形成跨区域范围的旅游资源整合,共同开发、打造旅游产品的新格局。
四、晋、陕、蒙三省文化旅游产品跨区域整合的意义
1.资源互补。对晋、陕、蒙三地旅游产品开发情况进行整理,找出三地之间相似的旅游产品,对这些相似的旅游产品进行细致的分析,然后通过内在的“魂”对其进行整合,打造出一个个全新的旅游产品线路,这样就形成了不同地域之间资源互补的格局。对处在三省交汇处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从而避免因行政区划而形成的产品分割,导致的产品开发不全面。
2.经验共享。对于三省无论是在旅游产品开发、经营、管理方面,还是在文化产品的开发、经营、管理方面都各有所长,都可以相互借鉴。如山西省在以《立秋》为代表的创意经济、以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开发两个方面就走在了陕、蒙两地的前列;陕西省在以“大唐芙蓉园”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以及在文化产业化之路探索两个方面走在了晋、蒙两地的前列;内蒙古自治区在以“草原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方面走在了晋、陕两地的前列。三省之间可以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方面进行先进经验的交流,分享各自先进的、超前的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经验,实现经验的共享。
3.全新的旅游设计理念。对三省现有文化产品、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进而形成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切实能拉动三省经济发展的,保持三省经济快速、稳步增长的,能促进三省构建和谐社会的优势产业,最终实现以“晋、陕、蒙三省文化旅游产业圈”为代表的“晋、陕、蒙三省经济圈”。
4.创立主题型文化旅游产业园区。通过对晋、陕、蒙三省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打造优势旅游产品、开发精品旅游线路,营造跨地域旅游新格局,在此基础上设计融合三省文化旅游特质的主题型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5.推进晋、陕、蒙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晋、陕、蒙三省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对于提升三省旅游市场核心竞争力,促进三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于推进以若干主题型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为要素的“晋、陕、蒙大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其思路与创意也对我国跨地域旅游资源开发有借鉴意义。
营造跨地域旅游新格局——通过整合所形成的内涵丰富、资源完整的大旅游产品将会延伸到三个省区,使游客的游览线路跨越三个省区。游客为了保证游览内容的完整、全面,就会选择将这三个省区的所有游览项目都游览的旅游线路,最终形成跨地域旅游的新格局。
打造优势旅游产品——通过资源整合,可以将文化内涵相似的旅游产品单元进行“强”“强”合作、以“强”带“弱”、“弱”“弱”变强等旅游开发模式,进而形成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旅游产品。
开发精品旅游线路——通过文化内涵相近似而整合在一起的文化旅游产品单元,可以将三省内的精品旅游产品单元联合到一起,为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创造了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贺小荣,王娓娓.利益相关者管理——旅游企业战略管理的领域[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1)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责编: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