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都市圈核心区产业布局现状分析及研究

2013-12-29 00:00:00李张琼张黎鸣
经济师 2013年3期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纷纷涌现出来,2004年3月,温家宝同志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六个相邻省份。在中部六省中山西GDP总量居中部第五位,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在中部地区居中下水平。进入21世纪,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的要求日益迫切,发展的条件己经成熟。文章就是在此背景下,对太原都市圈的产业布局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试图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太原都市圈 产业布局 山西高教园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231-0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大都市圈,主要有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成就了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和珠江三角洲都市圈,推动了上述两个区域的经济繁荣,使我国经济的繁荣在这两个区域得以集中体现。这两大都市圈以其迅猛的发展速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对中国向世界大国的目标迈进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009年6月,长沙、湘潭、株洲三市实现通信一体化,区号统一为0731,而且手机通信时也不用在号码前加拨“0”,这一改变成为长株潭城市群成型一大特征,也被认为是城市群建设的标本事件。由国家发改委编制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在“培育城市群增长极”部分再次明确了六大城市群(圈)发展方向,以太(原)榆(次)为中心的太原城市圈同样位列其中。然而,与另外五大城市群(圈)相比,目前,太原城市圈的发展仍较为滞后,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太原城市圈的发展要明显滞后于城市群的概念。一般来讲,城市圈内除了具有龙头产业外,其他产业也应该形成互补,最好的结果是,城市圈将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而太原城市圈范围内的产业合作程度并不乐观,各城市中的同类产业并为形成链条,产业层次也较低,甚至还会形成内部的恶性竞争。

在中国经济由南向北的梯度推移规律之下,作为21世纪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热点和重点区域,太原及周边地区已成为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工业装备条件、较强的综合配套能力以及突出的人才素质的一大区域。因此,加快该地区的发展是中国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建立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的必然要求。

一、太原都市圈核心区的产业布局的问题所在

1.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对传统模式过度依赖。太原城市圈产业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一产”比重较高(占全省GDP的40.74%)、“二产”以能源原材料的传统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低,而且缺乏技术和创新;“三产”发展尤其是旅游业迟迟不能快速发展(详见图1)。

2.太榆产业结构趋同。两地都以本地利益导向为原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两地之间产业竞争异常激烈,互挖墙脚,榆次出台一些优惠的政策措施,一些企业便从太原迁到榆次,虽然相隔有20公里,行政区域划分使之泾渭分明。比如,“双合成”本是太原糕点老字号,但今天其工业园区却落户在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无疑是两地产业竞争的最现实的案例。如围绕武宿机场,太原市规划了高新技术开发区,而榆次区则规划了经济开发区,两者在资金、技术、项目上竞争激烈,最终导致产业规划趋同和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比较突出(除了主导产业外),阻碍了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太榆区域产业布局在向几条轴线聚集的同时,也出现了分散化的趋向。尤其是乡镇工业的布局过于分散,导致一方面无法发挥产业的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3.城镇化发展失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截至2008年,山西全省城镇化率为45.11%,太原城镇化水平高达82%,而晋中、阳泉和吕梁分别只有42.7%、58.48%和35.78%。可见,城市圈内的城镇化质量发展严重失衡,加之城市规模参差不齐,大多数城镇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三农”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太原城市圈的城镇化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4.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太原城市圈一直保持着传统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圈内本身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严重匮乏,导致单位能耗和排污严重超标,造成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不利于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5.整体发展相对滞后。与中部地区其它五大城市群(圈)相比,目前,太原城市圈的发展仍较为滞后。从中原各城市圈2004年至2008年的GDP增速可以看出,太原城市圈以增速为105.40%的数值远远落后于其他城市圈。从城市圈基础支撑力的几个指标综合来看,太原城市圈的整体发展水平在中部城市群的中处于中下游水平,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比重最低,GDP总量、财政收入、投资占比都较为落后,但人口占比最高,仅外贸收入占比较为理想。可见,太原城市圈综合实力较弱,区域竞争力不够,发展相对缓慢。

二、山西高教园区的优势

大学是集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小社会团体,是社会的缩影。大学的科研形成了与学校紧密相连的产业集群。例如与斯坦福大学形成互动的硅谷,就大学城的内涵而言已经构成了大学城。而集群效应带动的产业的繁荣进而导致日益密集的人口、扩大的就业市场和消费市场。这些类似的需求又进一步导致了配套产业,如餐饮、购物、房地产等行业的相应繁荣。最终形成了依托大学城,以大学城为核心的一种发展模式。

大学城的发展方向很明确,即主要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各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调整、环境整治、机制创新、政策扶持和创业投资等途径,形成一个以大学为纽带,辐射周边地区,集教育功能、产业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一体,文化氛围浓厚、科技产业发达、服务体系完美、优秀人才汇聚、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化地域,并最终建成一个一流的大学科教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和优美的生活区。它以名牌大学为动力,能够带动并形成高品质的新型城市。

在山西高教园区的一期规划中,首批入驻的高校有11座,分别是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晋中学院、山西传媒艺术学院(筹)、山西煤炭学院(筹)、山西中医院、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金融职业学院、山西职工医学院,涵盖了文、理、工、医、建筑、交通等多学科门类。

太原理工大学前身是创立于1902年的国立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1997年由原太原工业大学与山西矿业学院合并而成。经过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学校已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文、管、经、法、体、美、军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是山西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也是国家中部地区重点建设的五所高校之一。目前有硕士点113个,博士点38个,院士5人。包括化学工艺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学科、采矿工程学科等国家重点学科。目前与全国十几个地市和400余家企业均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成果项目转化累计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30亿元。

山西医科大学创建于1919年,迄今已有94年的办学历史。经过9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由初创时的单一学科,发展成为以医学为主,医、理、管、法、文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医科大学,拥有硕士点、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生理学等,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同时,附属第一、第二医院是山西省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两所医院开放床位1979张,医疗技术力量雄厚,有12个学科被省卫生厅及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无论是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还是师资队伍、教学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均具有一定优势。

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8年,隶属于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在教学及专业建设方面受省教育厅指导。学院拥有教职员工317人,教师中高级职称7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达到89人,双师型教师资格的人数达到87人。学院现有公路、工程管理、车辆工程、经济管理、信息工程、机械工程6个教学系22个高职类专业,涵盖公路、工程管理、汽车、交通网络、计算机、交通经济等交通运输领域。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国家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和公路监理专业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先后与路桥集团、汽车集团、一汽丰田、沃尔沃、顺宝行、三一重工、沃源建筑设备等中外企业建立了稳固的校企合作,并拥有校外实训基地达132个。

除以上几所高校外,其他几所如晋中学院、山西中医院、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金融职业学院、山西职工医学院等,也都拥有各自的优势学科,并与多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在很多领域都起到科技支撑作用。而大学城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将对周边地区产生强有力的辐射,最终影响产业结构及布局,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制约太原都市圈产业布局的因素

1.行政区划分割不明。目前太原榆次两地仍然各自为政。两地都以本地利益向导为原则,分别制定各自的经济发展规划,造成很多产业的重复设置和资源的浪费,并且很容易造成恶性竞争。同时,由于行政区划的不彻底,领导协调机制的缺失,使得太原城市圈的规划只能停留在小范围内实施,难以实现区域间的统一布局、优化互补、集中开发、分工协作,直接导致太原城市圈目前以规划为主,实质性进展较少。

2.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辐射源。太原作为省会城市,面临着加快自身转型的问题,辐射范围有限,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强,向南发展与榆次同城化尚处于发展阶段;区域内产业分工不明确,互补性不强,发展又相对独立,太原对整个城市圈的辐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另外,区域内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限制了目前城市群的发展和扩张,使得太原在国家战略地位中处于被边缘化状态。

3.至今仍没有出台有力的倾斜政策机制。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太原榆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两地如何合作?企业、学校、居民在经济区内如何迁移?如何打破经济区内的户籍壁垒?如何完善经济区内竞争激励机制?如何消除各地对人才、资本、资源跨地区流动的限制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歧视政策?如何消除影响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法规障碍?如何认真清理各经济区现行的各项政策规定?如何改善投资环境?等等诸多方面,均没有明确的优惠政策和法规,限制了太榆同城化的发展,制约了两地经济的进一步融合。

四、对策及建议

1.打破行政区划分割。坚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打破行政边界,加强区域分工合作,推动城市圏的发展与繁荣。在政府合作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市场的力量,重点协调核心城市与各成员城市之间的关系,建立一整套制度化的磋商机制、功能性机构和经济合作中介。借鉴“西咸新区”的成功经验,打造“太榆特区”。在省级层面成立“太榆特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整体规划、统筹对外招商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在成立“太榆特区”建设工作委员会的同时,设立太原新区和榆次新区两个管委会。太原新区管委会受“太榆特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和太原市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以太原市政府为主,太原市政府为建设责任主体;榆次新区管委会受“太榆特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和晋中市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以晋中市政府为主,晋中市政府为建设责任主体;两个新区均享受省级开发区政策。

2.制定强有力的倾斜政策。根据需要与可能,制定促进经济联合开发的优惠政策。当务之急,一是建议在用地补偿、占补总量平衡上,借鉴外地的经验和做法,在经济开发区内,实行跨行政区补偿建设用地。二是制定企业、学校、居民在经济区内迁移的优惠政策。着手研究大经济区内户籍制度改革的有关问题,打破经济区内的户籍壁垒。三是完善经济区内竞争激励机制,消除各地对人才、资本、资源跨地区流动的限制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歧视政策。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完善和实施一整套培育、聚集、使用人才的措施,使人才工作成为大太原都市圈、经济区建设的关键和决定性力量。四是要加强地方法规建设,消除影响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法规障碍。要认真清理各经济区现行的各项政策规定,在工商管理、技术监督、商品检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建立“软环境”综合评估机制,完善制度和政策,为经济区内企业发展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和条件。五是优化投资环境。省城太原市和大太原经济圈,应当成为全省投资环境的首善之区。转变投资调控方式,放开社会投资领域,放开一般的(对破坏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例外)非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批,为投资者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3.构筑“大太原”经济辐射源。首先,应把太原、榆次区域核心城市的培育摆到全局性位置,在职能分工和发展上,各圈层在努力承担与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业、农业和清洁能源生产的同时,也应着力塑造城市特色,强化太榆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使其真正承担起增长极的作用。其次,还应积极发展潜在的中心城市,使其辐射功能覆盖全区。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能够带动太原城市圈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特色城市,抢占地域分工和资源配置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姚士谋.中国城市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

4.李淳.“大太原经济区”与山西中部崛起.理论探索,2006(2)

5.杨晶晶.“大太原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中国优秀硕士论文,2008

6.山西省建设厅.太原经济圈规划纲要.http://wenku.baidu.com/view

7.黎苑楚,王茜,黄倩,赵一鸣.面向中部崛起的太原城市圈发展战略与对策.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8.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发挥承东启西优势加快“太原经济圈”建设.太原日报,2008.1.28

9.李淳.加快以太原市为中心的城市群、经济圈的建设.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作者单位:晋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山西晋中 030600)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