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郑州要实现2020年的战略目标,只有选择“三化”协调发展。工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新型城镇化引领了“三化”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是“三化”协调发展的必要途径,农业现代化是“三化”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郑州市 三化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227-03
2011年国务院出台了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在意见中指出中原经济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协调性要不断增强。郑州作为河南省省会,无疑要在“三化”协调发展之路上起到排头兵的作用。
截至2010年,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了350平方公里,全市人口866.1万人,郑州市的城镇化率达到了63.6%,该数据在我国中部地区处于中等水平。按照郑州市都市区建设的战略构想,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1000平方公里,总人口将达到1500万,城镇化率达到8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为9225元,而同时期市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9376元,城乡居民收入相差仍然较大。仅从战略目标来粗略估计,区面积有600平方公里的土地缺口,同时将有700万农村人口成为郑州市城镇人口,城市居民收入是农村人口的两倍多。
如何实现郑州市都市区建设的战略构想,而又做到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化“三化”协调发展无疑成为现实的选择。
一、“三化”协调发展的具体涵义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当前郑州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相辅相成。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是破解郑州当前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关键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打破传统模式,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郑州实际,立足当前,着眼未来。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城镇化水平低是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点。只有通过新型城镇化才能为发展新型工业化提供所需要的土地,只有新型城镇化才能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发展空间和人力资源,只有新型城镇化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土地集中;只有发展新型工业化才能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才能为农业现代化打下基础,才能解决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资金来源问题,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就业问题;只有新型农业现代化才能为新型工业现代化提供所需要的原材料,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所需要的劳动力,为城镇化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三化”协调发展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二、新型城镇化是引领
1.新型城镇化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利用。新型城镇化不仅为发展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土地,又为新型农业化发展土地使用铺平了道路。发展新型工业化要占用很多土地,在保证我国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只有走新型城镇化才能使土地集约利用,才能将农村的土地有效集中,满足未来发展工业化的土地需求。目前比较认同的一个方式就是将原来农村的宅基地电子化管理,能够入市交易,农民能够用宅基地20%左右,集中兴建新型农村社区,腾出80%左右的农村宅基地指标置换为城市建设用地。城镇化居民能够享受与城市人一样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
一方面,土地作为一种社会保障,是农民的‘根’;另一方面,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农村的土地抛荒现象严重,又没有很好地流转以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郑州很多农村农民居住特别分散,农民工经常迁徙、“空心村”和“留守儿童”等带来巨大社会问题。根据农民向城镇稳定转移的数量和程度,适时推进农村的空心村、“空巢”治理和村庄撤并,促进宜农土地复耕,为耕地面积不减少条件下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创造条件。土地集约使用,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守住粮食生产的底线176e7e7ae6056a01855d9f6c4ae9050b1f8283be7b007de850a10a3818c1664b,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2.新型城镇化将工业化和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新型城镇化要求把工业化与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非农产业有比较优势、基础条件好、前景广阔的地方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吸引、促进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积极解决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户籍等问题,让农民首先是农民工不断转变为市民,融入城市社会,以较低的成本改善民生,为农业的规模化创造条件。引导、帮助多数农民到各级中心城市务工、定居,这样可以避免非农产业的分散发展。对于那些外出务工挣钱比较多,愿意回乡建房甚至办企业的农民,也要引导、帮助他们到附近的城镇买房,把非农企业建到附近的产业集聚区,以提高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
3.新型城镇化实现了宜居宜业。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中出现过污染严重、交通拥堵、社会矛盾尖锐等“城市病”,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为动力的新兴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经济高效、生态良好、宜业宜居、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不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大中城市中,而是在他们的原来的居住地进行有效集中,扩大原来小城镇规模。
4.新型城镇化实现了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和谐发展。新型城镇化使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使农业转变为非农业产业,使农民的生活方式从分散的、单一的模式转变为集中的、多样化的城市生活方式,使新型城镇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新社区。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要提升城镇功能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农民素质、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政府不仅要尊重农民的意愿,更要引导农民的积极性。
5.新型城镇化分化了城乡二元体。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各级中心城市,以适应非农产业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的需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首先重点在城市郊区、产业集聚区等非农产业有基础的地方进行,基本要求是大多数农民能够实现非农就业。这些地方处于城乡交汇地带,也是城乡二元体制连接、交锋的地方,城乡二元体制的矛盾表现最为明显,突破城乡二元体制比较容易,突破之后的效果也比较好。在远离城市、非农产业没有基础、发展条件比较差的纯粹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一定要实事求是,从当地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首先是搞好规划,正确引导,不要一哄而起,盲目推进,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工业化现代化是必要途径
长期以来传统的粮食生产经济效益低下,不能使农民有效的摆脱贫困,而工业部门产值要大于农业产值,能有效的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单靠政府补贴不能有效解决农业资金缺乏,只有靠工业来反哺农业才能有效解决资金问题。
1.工业现代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可能。城市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农业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城市化并不只是简单的农民户籍性质的变化,农民离开土地以后要生存,这就需要就业岗位,否则他们变成城市失地农民,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只有工业化的发展才能为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就业岗位,解决城市化的农民生存需要,这也是人类社会进化史上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化的必然进程,是社会分工的必然。
2.工业现代化为城市化发展提供载体和拓展空间。城市化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业态。工业化首先为城市化提供载体,消化城市化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其次,工业化为城市化提供产业拓展空间。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一定消费人口,人们生存需要物质、文化以及精神需求;同时工业化的发展本身也需要物流业、金融业、服务业、商贸业、房地产业等其他产业与其配套,这样势必推动现代服务业的进步,带动文化、创意、教育与职业教育等产业的发展,丰富城市的经济结构,提高城市经济容量,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3.工业化现代化为城市发展提供活力。工业化为人们的就业、居住、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提供了充分物质基础和发展条件,从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城市真正成为发展型城市,避免单纯消费城市带来的种种弊端,从而使城市进入良性发展道路。
4.工业现代化为原有城市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工业现代化的目标是要使工业建立在最新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达到并保持当代世界的先进水平。工业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概念,更主要的它还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它不仅是世界工业总体的发展趋势,其标准也是世界统一的。
郑州市有发展相对成熟的产业,郑州是全国重要的冶金建材工业基地,氧化铝产量占全国一半左右。机械工业拥有亚洲最大的磨料磨具企业白鸽集团。郑州宇通是亚洲规模最大、工艺技术最先进的客车生产企业。但是支柱产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业、烟草加工业、煤炭采选业、纺织业等,都是利用该市丰富的矿产和农业资源发展起来,缺乏市场竞争力,未能将优势资源转化为优势产品。在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大环境下,该市更加应该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逐渐去除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
近年来,郑州出口加工区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毫不懈怠地开展贴身服务,努力促进以商招商,循序渐进地优化通关环境,努力创造竞争新优势。鸿海科技集团旗下的富士康落户郑州,并且吸引了相关配套企业进驻郑州,为该市产业转型奠定了基础。郑州农业开始向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通过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一批农产品企业在政策支持下迅速崛起。郑州速冻食品企业如三全食品和思念食品等占据高端市场,中国第四大啤酒生产商金星啤酒,中国三强方便面生产商白象食品集团。
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最主要的渠道,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只有通过第三产业才能有效的吸收。2000年,郑州市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31%,2010年该数据有明显提高,占到了44.6%。至2010年年末,批发零售业、租赁商务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三大行业占郑州服务业的比重最大。
只有大力推进工业化,通过财力、物力、人力和技术的长期积累,才能进而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也只有工业化大力发展了,才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四、农业现代化是必定结果
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现今面临的巨大挑战,如果不能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将来自国际方面的严重威胁。实现粮食安全,保障18亿亩粮食用地是关系到子孙后代能否在国际上立足的底线。河南是产粮大省,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郑州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花生、棉花等粮食作物,苹果、梨、红枣、柿饼、葡萄、西瓜、大蒜、金银花等经济林果,黄河鲤鱼等农副土特产品。另外,中牟、新郑和荥阳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县。
郑州市农业现代化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对农业的投入依旧不足,公共财政投入不明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农作物播种面积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粮食、蔬菜、果园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不明显。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科技化和产业化程度低。农业信息化、市场化程度还很低,传统的农业模式比重大。如何继续发挥郑州的传统农业优势,同时又能使农业产业有创新?
1.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大对农业的财政转移支付。我国每年对农业实际补贴率仅为财政支出的2%~3%,仅相当于欧盟的1/10+GXgeHoXcmNb/no3fdN0yA==,美国的1/4。完善粮食生产政策和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主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奖励补助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2.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解放思想。坚持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有什么样的农业发展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农业发展道路。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最重要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3.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和农业专家下基层到农村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对原有的农民进行培训,用现代化的种植理念来武装新时期的农民,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4.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资源整合。探索多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使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中,将土地集约效应最大化发挥出来。原有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大型机械协作,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瓶颈。只有打破这个瓶颈,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才能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5.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通过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突破耕地和淡水短缺的约束,提高资源产出效率;通过推广使用农业机械,运用各种农业机具来代替传统的手工工具和畜力动力,提高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基础地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有效支撑农业高产再高产。
6.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加大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要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高技术的研发力度,特别要在良种培育、先进种养技术集成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7.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切实把产业化经营作为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的全过程。把分散的、分工不发达的自给自足型传统农业,转变为供、产、销连接紧密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三化”协调发展是郑州市都市区建设实现宏伟蓝图的必然选择,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大潮中,郑州市人民将为中原崛起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范新成.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析[J].财经政法资讯,2003(6)
2.徐君.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P].开放导报,2012(2)
3.杨明生.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消弭认识误区[J].武汉建设,2010(4)
4.徐君.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评价[J].技术经济,2012(3)
5.宋圣学.郑州市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障碍分析[J].农业经济与科技,2011(10)
6.郭珂.郑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与科学,2011(10)
(作者单位: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河南郑州 450042)
(责编: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