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将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发展同黑河流域生态建设相结合,在生态建设中发展农业,在农业发展中推进生态建设,使农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互耦合,以实现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文章从“山地——绿洲——荒漠系统”(CODS)结构出发,分析了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提出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张掖 绿洲现代农业 思路 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216-02
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已完成了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实现了高度发达的现代农业,目前我国的现代农业则处于起步阶段。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现代农业不仅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实现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阐述了什么是现代农业,并提出我国要发展现代农业以及怎样发展现代农业等一系列问题。发达国家在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其工业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但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同样出现了环境和生态问题。经验和教训昭示我们,我国在发展现代农业时,既要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再转型’的老路,同时也要克服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切实解决好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张掖是一个位于沙漠戈壁之中的绿洲城市。农业是张掖绿洲的传统优势产业,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突破传统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绿洲现代农业,已成为张掖绿洲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将绿洲现代农业发展同黑河流域生态建设相结合,在生态建设中发展农业,在农业发展中推进生态建设,使农业发展与生态建设互利共生,和谐统一,以实现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本文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所在。
一、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发展概述
张掖绿洲是河西走廊绿洲及我国绿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掖市在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中,成为河西走廊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代表,既取得了与全国其他绿洲区域持续农业发展相似的成就,更有其独特成果。近几年来,张掖市从国家战略层面上充分考量祁连山和黑河流域的西部生态屏障地位,按照“南保青龙、北锁黄龙、中建绿洲”的要求,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大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一方面加大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与建设,组织实施天然林和“三北”防护林保护工程,强力推进黑河湿地保护工程。另一方面立足张掖传统农业大市的禀赋,以“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节省地、高效益”为原则,把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作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变革与创新,探索建立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果。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国家湿地公园、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继命名;国家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园区、临泽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甘州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相继建成;每县区一个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区、每乡镇一个“三农”综合试验示范村的建设在稳步推进。这些项目的建成与实施,为全市发展绿洲现代农业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使张掖市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二、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的条件分析
(一)自然条件
全市共有耕地282.21万亩,农村人均耕地面积约2.8亩,高于全省人均耕地2.08亩,远高于全国人均耕地1.2亩的水平,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全市年日照时数2902.2至3174.1小时之间,光热资源充足;张掖地处走廊中段,自古就有“丝路明珠”之称,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居中四向”的区位特点,使外向型农业发展,建设通道经济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气象灾害频繁,土地荒漠化问题依然严重;水资源日见短缺,难以满足生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天然植被退化严重,植被覆盖率降低;人口承载量过大,绿洲生态系统不堪重负。
(二)经济、社会条件
近年来,张掖农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经济条件整体得到提升,相对发达的农村经济,为绿洲农业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2010年张掖市一、二、三产业构成比例为29.3:35.5:35.2,粮、经、饲比例为71.13:24.45:4.42,第一产业比重较高,且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能力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对绿洲持续农业反哺能力不强。
三、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
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在保护自然绿洲的前提下,在促进绿洲整体性和绿洲农业局部性相统一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使张掖绿洲农业逐渐成为生产力水平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充分满足城乡人民食品需求,出口创汇能力较强的现代农业。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发展,应充分重视绿洲生态特殊性,按照南部山地、中部绿洲平原、西北部荒漠等区域布局,根据各区域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优势,确定绿洲现代农业建设的区域布局框架,科学合理地设置区域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使区域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协调发展,逐步形成相应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地带集中发布的发展格局,推动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严格控制人工绿洲面积,努力提高土地生产力
绿洲的稳定并不仅仅依靠绿洲本身维持,绿洲外围的自然植被对维持绿洲长久生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过多地扩大人工绿洲的面积就会影响外围自然植被的生长,对整个绿洲的稳定与持续发展有许多不利影响,因此为防止生态承载力下降和土地荒漠化,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严格控制人工绿洲面积,应通过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力的办法来发展。
(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绿洲的稳定性与抗风险性
面对张掖市产业结构层次低,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绿洲现代农业发展要在整体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背景下,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和农产品品种结构,发展多元化产业。对绿洲而言,多元化产业意味着农林牧渔业共同发展,就等同于植被的多样化,而植被的多样化意味着生态承载力提高,绿洲的稳定性增强;多元化产业还可促进水资源的交叉和重复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正确处理好种植业、林业、牧业之间的关系,在继续发展种植业,使其与全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基础上,加快畜牧业发展,充分利用较为丰富的山地、草地、光热等自然资源发展林业和草业,遵循种植业和林牧业之间协同共生的内在规律性,集约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构建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农林牧耦合体系;深化种植业、畜牧业内部结构,提升农产品质量;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这样,既可发展经济,又有利于绿洲的稳定和发展。
(三)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
现代科学技术是绿洲现代农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张掖市过去的农业发展中,不少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得以推广和应用,促进了张掖农业的发展。但科研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经费不足,缺少技术创新平台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致使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的应用还显不够。因此,要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制定一系列关于经费、税收、政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营造优化的环境,吸引科研机构及其他合作方以项目的形式取得发展。通过政府主导,打造自己绿洲现代农业研究与开发平台,探索适合干旱绿洲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弥补资源的稀缺性与不足,提升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以支撑绿洲现代农业发展。
(四)减轻人口压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根据联合国拟定的标准,干旱区人口承载力极限是7人/km2,张掖绿洲人口密度已远远超过国际规定的干旱区人口承载力极限,大约30人/km2,减轻张掖市人口对绿洲水土等资源压力势在必行。一个社会教育的普及程度将直接影响今后的生产发展水平。张掖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年,显然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多渠道、多方式投入资源,多形式、多层次满足需求,创新培训形式、培训机制和管理机制,推广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使农民自觉接受新知识、新技术,使他们的素质由体力型向智能型转变,通过教育提高农户的人力资本存量。
(五)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建设
张掖市工业化还处在由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转化时期,城市化基本上还处于早期阶段的实际和判定表明,全市必须加紧工业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这是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要把加速工业发展、提高成镇化水平作为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张掖市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加以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UEy2WSEuNdxKlp0MB0ojkkXDXudn1ot/MRGHYTxPCis=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张掖经济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构建现代农业物流体系
现代农业物流就是运用现代高科技和信息技术,从农业生产资料的组织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分销等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科学管理的一系列计划、运行、控制的过程。国外现代农业发展证明,现代农业物流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反应速度,缩短生产周期,节约交易成本,降低库存数量,提高服务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销售利润,充分满足客户和社会的需求。
张掖是一个农业大市,但农业物流基础薄弱。长期以来,重视农业增产,但物流保鲜技术、物流加工和冷链建设等后续物流环节的基础投入不足;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农资和农产品物流的流向带有盲目性,流程不合理,导致途中损失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保值增值,据统计,张掖市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储存、运输等过程中的损耗率在25%~30%;运输的产品多以初级产品为主,农产品物流结构中,低附加值产品居多;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水平低、流通成本高,农民没有从流通流域受益。近年来,张掖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政府抓住机遇,着力发展通道经济,通过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大型物流公司,规划建设以甘州区为中心,辐射周边各县的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物流园区。火车站、高速公路物流园区和县区、乡镇特色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正在建设中。“万村千乡”、“社区双进”、“双百市场”和“农超对接”等工程正在推进扎实。但总体上,张掖市农业物流体系还处于落后、分散、低效的阶段,有必要根据市场经济的理念和原则,有步骤地推动张掖市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蔺海明.河西绿洲农业转型的基本取向与应对策略[A].谢铭.第二届绿洲论坛报告文集[C].张掖:2011
2.赖先齐.中国绿洲农业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李万明等.干旱区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祖廷勋.张掖市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2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