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必须适度推介中国传统文化

2013-12-29 00:00:00崔礼山
经济师 2013年3期

摘 要: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吸收国外多元文化和推介中国传统文化同等重要,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忌厚洋薄中,顾此失彼。只有将洋文化和“土”文化融合在一起,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赢,才算完全达到了学习英语的目的,教学质量才能让学生满意,让社会放心。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 国际地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33-02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诸多严重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对西方现代文化奉若神明,顶礼膜拜,而将中国传统文化一概打入冷宫,好像中华民族根本没有令人为之自豪、特别值得向外国推介的东西。

教材,顾名思义是教学之材,教学质量的优劣与教材息息相关,是老师的靠山,学生的法宝。至于考试,那更是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教材是命题的紧箍咒,教什么主宰考什么。然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几乎100%取材于原汁原味的国外出版物,内容差不多100%介绍的是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好像如果不这样,就无法显示教材的权威和档次,就算不上真正的英语教材。因此,大学英语考试也自然不会考教材上找不到的与中国文化有关的问题。的确,大学英语教材理应和国际接轨,重点传播世界各地先进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等。但是,假若只顾洋为中用,忽略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忽略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后果不堪设想。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最普遍、最直接、最有效的交际工具,而成功的交际应该也必须是双向的信息沟通。一方面,我们需要借助英语这一国际共同语让中国了解西方、了解全球;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利用英语的各种优势促使西方“读懂”中国,让世人关注中国、理解中国、支持并热爱中国。

新中国诞生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神州大地天翻地覆,早已今非昔比。遗憾的是,由于对自身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善于向外界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使得某些孤陋寡闻的外国人曾误认为中国男性至今仍保留清代发型——一条酷似猪尾巴的长辫子,女性继续裹着小脚。说起中国,很多外国人仅仅知道长城和故宫或长江与黄河。他们不明白中国人为何如此喜欢设宴聚餐,更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在餐桌上高声喧哗。其实在中国,饮食之道也是建立和巩固人脉资源之道,是亲朋好友交流思想、加深情感之道,是互通有无、携手合作和宣泄人生压力之道,并非为聚餐而聚餐,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另外,聚餐同样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群体与社会意识,就连中国餐具筷子也蕴含着中国文化的一个“和”字。

尽管中国政府为了提升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加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先后举办过亚运会、世界妇女大会和奥运会等,但依然很难保证普通的国外民众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很难保证他们正确认识正在蓬勃崛起的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实践表明,唯有通过语言传播,事物才能普及化;唯有通过语言交流,信息才能快捷化。语言的威力无可比拟,无可替代。语言承载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传播人类文化的首要媒介,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实际上,轻视对外推介中国文化并非一个新问题,恰恰相反,多少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在国际舞台大张旗鼓地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始终没有竭尽全力向世人展示中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化遗产,甚至把传统文化的部分精华当作垃圾抛弃。倒是少数西方专家、学者、政治家和探险家对中国的兴趣日渐浓厚,试图借助中国的文化精髓壮大他们本民族的经济发展后劲并且优化其人文素质。试想,如果我们的先人善于输出自己的文化传统,西方人怎么可能把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分别译为“Confucius”和“Mencius”,香港与澳门又怎能被译为“Hong Kong”和“Macao”?

正是因为漠视输出中国文化的价值,许多年轻人直到大学毕业还不会用英语翻译中国典型的食品名称,如“刀削面”、 “馒头”等等。当然,他们更不会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民间文化产品的制作过程,如“结艺”、“灯笼”、“对联”、“风筝”、“刺绣”、“皮影”、“陶瓷”、“剪纸”、“绢人”、“年画”等,无法指导外国人学习气功、中医和太极拳。殊不知,中国令外国人痴迷的首先是这些东西,因为越是民族的东西越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欲望,越有希望走向世界。

随着全球政治变革和经济发展,各类危机必须依靠国际力量才能化险为夷,许多分歧与争端必须通过国际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真诚合作才能妥善解决,这就要求世界各国政治上求同存异,经济上相互支持,文化上彼此借鉴。世界文化看似形形色色,千姿百态,但总体而言,不过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不言而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和目前的国际大气候中,西方文化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并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问题在于,西方文化不是万能的,它迫切需要与东方文化交流融合,从而更加有效地、科学地服务于芸芸众生。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日益强盛,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便是明证之一。中国文化的本质是温良恭俭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点对构建和谐社会,振兴世界经济至关重要。中国文化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文化复兴的前夜,我们必须给中国文化一个恰当的定位。

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世界各地出现了一批富于冒险精神、热衷登山、冲浪、蹦极和滑翔伞的新潮一族,他们主张“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西方人醉心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宁静的休闲,渴望从容不迫、顺其自然的生活。他们认为,A life full of care and hurry is a poor life.曾任美国国家休闲研究院主席的宾州大学教授Geoffrey Godbey指出:“目前,效率是文化中最流行的价值观,然而在今后10年中,‘清净’观念很可能将对它的至尊地位发起挑战。出于众多原因,人们将越发渴望过上轻松、平静及简朴的生活……”显而易见,这与中国文化中“敬畏自然、欣赏世界、乐天知命、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生活观念不谋而合。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担负起对外弘扬中国文化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把中国辉煌的历史、优秀的文化贯穿于教材的字里行间,学校的课堂内外,从而不仅激起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能够帮助我们向国际社会渗透中国文化。中国不仅需要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而且特别需要强的文化影响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文化也是生产力,而且是最安全、最廉价、最方便的生产力。一个文化丰富多彩、观念与时俱进的民族才是真正强大的民族,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受到世人发自内心的敬仰。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在引入国外先进科技与文化的同时还应重点介绍中国文化中最经典、最具生命力、最温暖人心、最能引起社会共鸣的东西,包括中华民族代表性的价值观念、代表性的建筑风格、代表性的文体活动、代表性的餐饮礼仪以及代表性的生活习俗等。例如,高校教材可以用英语介绍中国的儒家学说、传统节日,让外国人知道为什么中国人逢年过节不惧舟车劳顿,不顾栉风沐雨千里迢迢与家人团聚,为什么春运、春晚在中国家喻户晓,中国人为何要设立端午节、清明节和中秋节等,什么是孔子的“仁、义、礼、智、信”,什么是老子的“上善若水”。毫无疑问,将中国优秀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感到学而有用,学而能用。一旦和外国人说起话来他们不必担心找不到合适的话题,不必发愁因言之无物让外国人小看自己。一个对自身文化了如指掌的人定会受到人们的尊重。不仅如此,由于毕竟是中国文化,学生没有任何陌生感,语言难度相对较低,学生学起来不会太吃力,不会望而生厌或望而却步,进而有利于增强他们攻克英语的信心。不论做什么,有了信心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因为有了信心就会坚持到底,有了信心就会全神贯注,有了信心就会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

总之,大学英语教学再不应数典忘祖了。传播中国文化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大家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否则,我们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有愧于莘莘学子和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张正东.外语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普及本[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3.程勇:A Little Encyclopedia of English[G].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4.杨乃济,吃喝玩乐——中西比较谈[Second Edition].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5.董亚芬.大学英语[Third Edition].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大同大学 山西大同 037009)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