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

2013-12-29 00:00:00王燕燕
经济师 2013年3期

摘 要:高等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使命,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使之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文章回顾了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并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 人才培养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26-02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质量首先意味着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纲要》要求各级各类高校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更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进入转型期的非常时刻,我们不能只注重“量”的增长,而忽略了“质”的培养。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紧迫任务与重大课题。

二、国内外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人才培养质量受多种因素制约,分析和发现各种影响因素,发现基本前提是剖析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改进人才培养质量。从近年来学者们关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来看,无论是论文数量、研究队伍,还是研究的内容、视角与方法,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不少研究成果对后来者论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国外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上的研究起步比较早,与中国相比较成熟,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比较大,比如:ABC管理法的原理是按巴雷托曲线所示意的主次关系进行分类管理。1951年,朱兰将ABC法引入质量管理,用于质量问题的分析。1963年,德鲁克将这一方法推广使ABC法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普遍应用的管理方法。戴明循环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先是有着“统计质量控制之父”之称的著名的统计学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在当时引入了“计划-执行-检查(Plan-Do-See)”的雏形,后来由戴明将休哈特的PDSA循环进一步完善,发展成为“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lan-Do-Check/Study-Act)”这样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

2.国内相关理论研究。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论,物质的存在方式总在不断变化中,在内因和外因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在对国内学者进行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发现,有的侧重分析了内部因素,有的侧重分析了外部因素,还有的对内外部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1)内部因素分析。李勇、陈建成认为影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因素主要有: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师、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国际化、教学制度、大学文化。鄢高翔、沈兆梅认为影响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自身因素为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规模扩大、实践教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严薇、张国宾认为当前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为:教师、管理、教学环节、学风。倪丽娟、陈辉认为制约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为:大学定位偏差、教学工作规范性差、实践教学薄弱、教学评估缺乏科学性、教学方法问题。李远贵认为影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教育理念、课程结构和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谢斌、姚利民认为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为课程因素、教学因素、学生个人因素、校园环境因素。潘武玲阐述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制约因素为:在观念层面主要体现为不能正确认识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不能正确处理创新素质与传授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清楚认识不同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在办学实践层面主要存在着师资、课程设置、办学的物资保障、科研和实习基地等问题;在环境层面,无论是制度环境还是文化环境也都存在着缺乏鼓励创新的机制和因素。丁安伟、黄海燕、朱亮对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从学术层面、管理层面以及校园文化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申世英分析了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7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办学理念偏差、办学定位不准,管理缺乏规范、运行机制不畅,师资队伍薄弱、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改革滞后、培养特色不明,生源成分复杂、学习风气不正,办学资源短缺、资金投入不足,领导精力分散、重视力度不够。

(2)外部因素分析。娄国栋认为对高校人才培养产生重大影响的外在因素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学习终身化、就业多样化。么新鹤、查永军认为我国现行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也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之一。

(3)内、外部因素综合分析。包寒蕊对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素以高校为界限划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高校的受教育者、高校的教育者、高校的管理者、高校人才培养的条件和高校的教学内容、方式及人才培养模式。外部因素土要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韩文英认为影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学生、教师、独立学院的管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条件和课程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外部因素主要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陆瑞德从系统的角度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人才自身的内在因素;另一类是外在的环境因素——高校和社会因素。闾晓兵认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有:人才培养质量观;教育内部的影响因素——现实性因素(教育资源,包括师资力量、教育经费、教育设施等);基础性因素(师生自身素质);流动性因素(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等)。教育外部的影响因素:学校、家庭和社会因素。

以上学者研究内容,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进行分类,例如陆瑞德以人才为中心,人之外的其他一切为外部因素;闾晓兵将教育作为整体,从教育的内部和外部分开来研究;丁安伟、黄海燕、朱亮则从学术层面、管理层面以及校园文化环境三个层面进行阐述。无论是从哪种研究角度,最终得出的结论大部分还是达成共识的。他们认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最突出的因素是学生个人因素、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因素;其次是经费投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再次是办学条件、社会、高效管理体制、校园文化环境;最后是人才培养质量观、质量监督体系、校领导重视程度、家庭。如下图所示: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研究视角上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尽管对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有过不少的研究,但很少有学者对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即使是同一影响因素在不同的学校其重要性程度也是不同的,为此所提出的解决措施难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缺少针对性。笔者认为要想真正的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从分析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各要素开始,对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素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即:分清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素的主次,然后对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核心因素展开现状分析,最后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7.30

2.鄢高翔,沈兆梅.影响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自身因素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9)

3.倪丽娟,陈辉.制约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9)

4.谢斌,姚利民.试析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J].湖南大学高教所,高教研究,1998(4)

5.申世英.影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J].丽水学院学报,2008(3)

6.丁安伟,黄海燕,朱亮.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理论研究,2010(6)

7.刘怀忠.关于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教育,2001(2)

8.韩文英.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

9.闾晓兵.大众化背景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东南大学,2005

10.陆瑞德.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

11.娄国栋.当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五大因素及主要对策[J].江南大学学报,2002(2)

12.么新鹤,查永军.改革教育拨款制度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13.潘武玲.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3(2)

14.包寒蕊.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理论与实证研究[D].学位论文,2005

15.李国志.论高校师生关系及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J].教育管理,2010(35)

16.李勇,陈建成.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8(9)

17.严薇,张国宾.提高培养质量 促进学校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199(6)增刊

18.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报,2011.7.8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150027)(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