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的研究

2013-12-29 00:00:00谭平
经济师 2013年3期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地方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地方院校需要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建立、健全适应大众化教育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开展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切实保障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地方院校 教学质量管理 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07-02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也在不断地扩大,地方院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这种机遇、挑战的焦点和核心,是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3月份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因此,地方院校应科学定位,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实施“质量立校、质量兴校”战略。黑龙江科技学院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确立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战略发展定位,走服务地方、服务社会之路,结合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的研究与实践,保障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并且这个过渡时间相对较短、比较集中,高校的办学规模急剧扩大,高校的教学质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大众化教育深入的影响,高校重心普遍放在办学规模扩大、外延发展上,对内涵发展、质量提升重视不够;二是高校教育教学条件发展跟不上大众化教育发展的速度,满足不了学生规模的要求;三是教师资源不足,随着大众化教育深入尤其是教学评估期间,高校比较集中地引进了一些年青教师,导致年青教师较多,教学能力及教学经验需提高,教风建设有待加强;四是高校招生规模过大,学生基础知识有一定差距,学习氛围受到影响,学风建设有待加强;五是人才培养模式沿用传统模式,不符合大众化教育要求,与企业、社会需求联系不紧密;六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不适应大众化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七是教学管理缺少先进理念、技术、机制,缺少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教学管理效果不佳。

地方院校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应用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地方院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有些学校只有实践教学的宏观管理文件,缺少指导性、操作性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缺少相关的过程管理监控机制、系统的评估体系;二是实践教学条件不足,主要是实验设备陈旧、台套数不足,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三是生师比偏大,教师工作量、压力大,教师既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又要完成科研任务,还要指导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往往是满负荷、甚至是超负荷工作;四是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学生基础有差距,部分学生态度不认真、精力投入不足,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对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忽视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五是教师实践能力、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有些教师尤其是年青教师本身没有工程背景,缺乏工程实践、社会实践训练,实践教学指导不上去,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六是院校实践教学重心较多放到了具体课程和具体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和硬件条件的改善上,较少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企业、社会对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方面来整体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和能力培养体系。

二、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

我校积极开展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的研究,在全面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影响教学质量因素的基础上,将企业全面质量管理(TQM)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地方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的研究,提出了教学质量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根据这个思想,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可操作性、有针对性的原则,并与教育部“质量工程”接轨,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要求,结合我校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战略发展定位、“大工程、大实践”的教学理念,确定了地方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的种类和开展的周期。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建立起了严谨的、科学的并符合校情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及运行机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专业建设评估体系、课程建设评估体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及质量评估体系、实验室评估体系、生产实习评估体系、课程设计评估体系、课堂教学评估体系与运行机制等。建立、健全了教学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工作相关规范性管理文件。针对地方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当前应用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重点研究了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

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建立,采用了线性权重法将三级指标(二级指标)转化为一级指标,权重的选取主要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得到,同时充分考虑到每项指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学生的实际。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全员性”,体系涉及到相关领导、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二是“全过程”,体系涉及到重要教学建设、主要教学环节的全过程;三是“全方位”,体系以与重要教学建设、主要教学环节有关的各部门的工作质量来保证教学质量;四是“针对性”,体系指标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学生的实际;五是保证和提高重要教学建设、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贯穿始终。

三、开展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

我校依托评估中心和教务处,依据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体系,开展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2005—2012年连续八年对本科专业开展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及质量评估,毕业设计评估已成为我校的品牌评估,分为理工类和文管类专业评估,突出了理工类和文管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不同特点。评估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对过程进行检查,进行学风和教风检查,掌握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开题、进度和工作情况;第二阶段:深入毕业答辩现场,跟踪答辩过程;第三阶段:各教学单位组织专业进行自评,同时,学校聘请校内外同行专家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审阅;第四阶段:专家组进行复评(逐个专业进行实地考察),总结成绩,查找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反馈交换意见,评出等级,结果向全校公布。通过毕业设计评估,规范了毕业设计工作管理,保证和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学校每年都聘请校内外专家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检评审,结果表明:我校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结合实际程度高,学生专业知识扎实、运用知识能力强,设计(论文)质量好。近几年,学生结合毕业设计(论文)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部分毕业设计(论文)对厂矿企业起到较大作用。

学校定期开展实验室评估、生产实习评估和课程设计评估。实验室评估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专家组深入实验室随机听课;第二阶段:各教学单位组织实验室自评;第三阶段:专家组实地考察实验室,得出评估结论,反馈交换意见。生产实习评估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专家组深入生产实习现场进行实地抽查,掌握实习的真实情况;第二阶段:专家组逐个单位考察,评出专业等级,反馈交换意见。课程设计评估专家组深入到单位进行检查,检查内容主要是教学文件、指导教师、课程设计选题、课程设计质量四个方面。通过开展实验室、生产实习、课程设计评估,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制作、铸造工艺设计、航模等竞赛中屡获佳奖。毕业生以实践动手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公认,几年来,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居黑龙江省高校前列。

学校常年开展课堂教学评估,实施教学督导制度和学生评教,形成了以校、院两级管理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每年都开展教师教学质量建设系列活动,包括“多媒体课件大赛”、“名师示范教学”、“专家讲座”、“十佳教案评比”、“实践教学大赛”、“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及获奖多媒体课件、教案观摩展等活动。在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学校在我省进行的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教师的课堂教学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教师在省内其他教学大赛中屡获佳绩。

学校以专业、课程建设评估体系为导向,实施专业、课程项目制建设,以三年为周期进行滚动建设。2011年依据评估体系对59项专业建设项目、40项课程建设项目进行了考核评估,得出了考核结论,对项目组成员进行了考查,反馈交换了意见,有效地推进了专业、课程建设,专业服务企业、课程服务专业的转型实践成效明显。截止目前,学校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重点专业10个,学校本科专业数量达到51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14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1项;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1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GZ201201251)部分成果;本文为黑龙江科技学院青年才俊培养计划资助]

参考文献:

1.赵国刚.教学服务型大学转型发展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

2.本科教学质量现状调查课题组.工科本科教学质量现状调查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

3.袁慧等.新形势下培养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

4.谭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2010(5)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评估中心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