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物价波动比较明显,针对这种现象,文章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物价波动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主要运用“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对经济增长率与物价变动率的关系进行定性分析,指出由于GDP高速增长,引起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而出现价格波动;并依据1990~2011年的统计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用Eviews软件对经济增长和物价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指出GDP增长率对CPI波动有同向滞后影响。
关键词:CIP波动 GDP增长率 菲利普斯曲线 线性回归模型 滞后影响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066-03
一、引言
在我国通常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变动率来衡量物价水平的波动,一般认为若CPI持续在0%~3%,意味着经济运行基本正常;3%~5%表示有通货膨胀压力;若长期大于5%,说明物价水平普遍上涨,会诱发大规模的通货膨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出现了经济过热的现象,2010年以来又出现了新一轮的价格波动,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CPI从2009年的最低点99.3%上升到2010年入冬以来的103.3%,以农产品价格上涨为前锋的物价指数CPI迅猛上涨,带动物价不断攀升,商品零售价格等也开始有较大波动,通货膨胀打乱了普通人原有的生活。2011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趋缓,CIP指数也有所回落,这使得我们开始考虑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有没有关系,因此,针对当前物价水平波动较大的现实,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否与经济增长较快有关系,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二、物价波动与经济增长关系定性分析
(一)理论基础-菲利普斯曲线
本文主要运用“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来分析经济增长率与物价波动率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研究中,不是直接采用经济增长率指标,而是采用“实际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这一“偏离”,表明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求的缺口和物价上涨的压力。
实际GDP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由社会总需求所决定的产出增长情况,而潜在GDP增长率则表明一定时期内社会资源所能提供的总供给的状况。因此我们用实际GDP代表总需求,潜在GDP代表总供给,二者的差值代表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差值,差值越大,代表总需求和总供给越不平衡。该理论关系如下:
通过膨胀率-预期通货膨胀率=a(实际GDP增长率-潜在GDP增长率)。
(二)描述性分析
本文采用近几年的实际GDP增长率数据与潜在GDP增长率的数据,构建菲利普斯曲线:在以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为横轴、物价上涨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得出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具有正斜率的曲线,如图1所示。
从该曲线中可以看出:实际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二者呈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正相关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定性地判断,当前物价波动的根本原因在于短期内经济增长期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而经济增长率与物价波动率之间具体的关系程度,需要用如下定量分析方法验证。
三、物价波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分析
本文从计量经济的角度通过建立自向量回归模型,用Eviews软件来定量验证1990年~2011年GDP增长率和物价波动关系,原始数据如表1。
(一)平稳性检验
在对时间序列变量做回归分析前,必须分别检验其是否具有平稳性,即他们的单整阶数是否相等,否则所做的回归有谬误回归之嫌,是没有意义的。本文使用单位根检验(unit root test)对GDP增长率和CPI变化率这两个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原假设为:序列存在单位根,为非平稳序列,结果如下表2:
从表2中可见,在5%显著水平下,CPI变化率的ADF统计量大于其临界值,说明不能拒绝原假设,即它为非平稳序列,而GDP增长率的ADF统计量小于其临界值,拒绝原假设,因此,二者不能同时作为平稳序列。但是对他们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平方根检验发现,其P值都小于5%的显著水平,说明其一阶差分序列都拒绝了原假设,可信度比较高。因此,我们认为它们是平稳性序列,可以对CPI变动率和GDP增长率建立回归方程。
(二)回归方程建立及修正
1.建立GDP增长率对CPI变化率的回归方程。首先建立公式如下:
CPI=C+C1GDP+ε (1)
其中ε为随机误差项,然后利用表1数据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CPI=-8.36+1.30GDP+ε;
其中R2=0.25,Adjusted R2=0.22,F-statistic=6.83,DW=0.76
从结果中可看出,C1的P值为0.0167,通过了5%显著性检验,但是C系数的P值为0.122,大于5%显著性水平,没有通过检验。此外,该回归方程判定系数R2=0.25,F统计量也不是很高,说明该回归方程拟合的不是很好,综上,不能使用方程(1)来简单地反映CPI变化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来表示呢?我们先绘制二者的时间序列趋势图,如下所示:
从图中可看出,1990年GDP增长率和CPI变动率都处于较低位置,但是1992年我国经济又开始新一轮增长,GDP增长率达到最高值14%,而CPI却从1992年开始上涨,但是其峰值出现在1994年,达到24.1%。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出现,我国GDP增长率下降到低点9.8%,而此时CPI达到最高值,到了2009年时才降到最低点。因此,经过分析后发现CPI的变动似乎总是滞后于GDP增长率的变化。
2.为了验证上述结论,再次建立GDP增长率对CPI变化率的滞后回归方程,如下:
CPI=C+C1GDP+G2GDP(-1)+G3GDP(-2)+ε; (2)
其中,GDP(-1)和GDP(-2)分别表示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GDP增长率,利用表1数据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CPI=-23.91+0.65GDP+1.90GDP(-1)+0.21GDP(-2)+ε
其中,R2=0.62,AdjustedR2=0.55,F-statistic=8.79,DW=0.63
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当期的GDP和滞后二期的GDP系数C1、C3的P值都很大,均大于5%的显著水平,没有通过t检验,而滞后一期的GDP系数C2的P值为0.0565,虽然略微大于5%显著性水平,但却小于10%的显著性水平,说明系数在10%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系数为零的假设,滞后一期的GDP可以列入到修正后的回归方程中来进一步检验。这一结果表明,GDP增长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要经过一年累积后才明显地显现出来。
3.综上分析结果,修正后的回归方程如下:
CPI=C+C1GDP(-1)+ε; (3)
再利用表1数据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CPI=-12.52+1.71GDP(-1)+ε;
从中表5中可看出,C和C1的P值都比较小,均通过5%显著性检验,且拟合系数R2=0.44,因此,该回归方程从总体上来说拟合度比较适中,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协整检验。
其中,R2=0.44,AdjustedR2=0.41,F-statistic=14.99,DW=0.55
(三)协整检验
对建立好回归方程后要对残差ε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是否具有平稳性,这里我们对方程(2)和方程(3)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此来进行比较,原假设为:残差ε序列有单位根,结果如下表6所示:
从表6中可知,回归方程(3)在5%显著水平下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即拒绝了残差ε有单位根的原假设,从而也就说明其平稳序列,一方面可以说明CPI变化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它们是有联系的两个经济变量;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两个变量建立的回归方程:CPI=C+C1GDP(-1)+ε是正确的。
(四)异方差检验
这里使用White检验方法来检验回归方程的随机误差项是否存在异方差,结果如下表7所示:
查表后可知,在5%显著性水平下,χ2>2.14,因此,该回归方程的随机误差项不存在异方差。
(五)自相关检验及修正
在5%显著性水平下,查表得DW的临界值的上下界分别为Di=1.2,Du=1.41,而回归方程(3)中的DW=0.55,DW 修正结果为:CPI=15.35+1.86GDP(-1)+[AR(1)=0.60],最小二乘结果如下表8所示。 从以上结果中可看出,DW=1.67>Du,修正后的回归方程消除了自相关,其拟合度R2=0.77,调整后的R2=0.75,各系数P值均很小,均通过了5%显著性检验。因此,该回归模型拟合度比较好,表明CPI上涨有75%的是受GDP增长率变化滞后一年影响的。 其中,R2=0.77,AdjustedR2=0.75,F-statistic=29.09,DW=1.67 (六)格兰杰因果检验 通过上述检验,我们已建立了CPI变动率与GDP增长率的回归方程,但它仅仅说明了后者为自变量,前者为因变量,CPI变化是受GDP滞后一年累积影响。但是GDP受不受CPI变化的影响,在回归方程中并没有涉及。因此,对于GDP增长率与CPI变动率这两个有联系的经济变量,谁是真正原因,谁是真正结果,需要进一步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表9所示。 从上述结果中可知,假设“CPI变动不是引起GDP增长率变动的原因”,其P值为0.91,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为不拒绝原假设;而假设“GDP增长率变动不是引起CPI变动的原因”,其P值为0.02,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检验,因此,拒绝原假设,即GDP增长率变动确实是引起CPI变化的原因。 四、结论 综上所述,从总需求角度看,我国物价波动的原因是经济增长带来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在是滞后一年后才开始发挥作用的,即短期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对物价波动有同向滞后影响。因此,为了抑制物价涨动幅度太大,使CPI指数维持在一个稳定的幅度,政府应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性适当发挥宏观经济调控的作用,抑制总的消费需求,使GDP的增长速度不要增长过快,尽量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比率上,一般认为GDP增长率在9%左右是比较合适的。在经济增长发生一个很大的变动后,政府可在其后一年适当采取一些措施来尽量减少物价波动,从而更好地保证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不受影响。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网站.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http://www.stats.gov.cn/tjsj/. 2.姚小剑.我国经济增长与物价波动关系分析.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8(17) 3.尹希果.计量经济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4.刘树成.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宏观经济研究,2005(12) 5.付鹏.我国物价增长率波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经营管理者,2012(2)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51)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