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我国全面建设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政策性选择,也是确保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决策之一,会在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公众参与能力的高低对于公共服务效能高低的影响也是非常重大的,可见公众参与是公共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通过分析目前公众参与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 公众参与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064-02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已日益成为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目标之一。如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走进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视野,逐渐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怎么样可以实现这种均等化?公众参与公共服务是社会民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实也是惠民、为人民服务、让每一位国家的成员都可以享受到应有的、均等的待遇,让公众履行自身社会义务的表现。农村仍然是我国当前公共服务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农民的民生问题可以说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可见,公众参与可以更好地促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能,维护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为目的、逐渐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并努力促进发展。
一、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成
农村公共服务是指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在充分考虑各种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为维持本国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农村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所必需提供的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从政府公共管理实践的角度来说就是以农村居民和农业从业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一套保证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方位、多层面的政府公共服务系统的总称,具体工作可以描述为各级政府对于农村的公共产品进行划分和界定,并且确定供给方式及选择供给者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中国共产党在2005年10月举行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设想,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设定为建设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政策引导。由此可见,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其实就是以满足农业、农村发展以及农民生产、生活所需,而提供的一些不具备物质形态的、同时又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
二、公众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开展,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在祖国的大地上蓬勃发展和快速蔓延开来,逐渐打破了在我国建国初业已形成的以政府为公共服务唯一的供给主体与治理中心的单中心供给与治理体制的模式,开启了多中心供给的多元化供给态势。但是,由于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理念过于地深入人心,致使公众参与的意识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目前在公众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太和谐的现象和因素。
1.公众心态的冷漠,致使公众参与的意识淡薄。经济学中对于服务理念的理解,认为服务产品同其他有形产品一样需要强调产品能否满足不同的消费者的需求。而此时将服务理念延伸到社会管理的角度上来可以理解为一种希望主动为社会提供服务并承担相应服务责任的认知和理念,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具有愿意扮演好服务者角色的意愿,也是公众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自己的基本职责的体现。据学术界普遍分析认为,公众的参与意识与其所产生的反馈结果之间存在着非常巨大的关联性。意思是说,如果政府相应的政策收到了公众直接或是间接的影响,公众就可能会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参与要求和欲望,来将自己的意愿和具体的行动参与到政府的社会管理中去;反之,如果广大的公众认为自己的参与并没有对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公众就会受到非常大的挫败感,以至于造成他们进一步参与政府社会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的明显降低,甚至有可能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因此,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和提升政府对于公众参与的反馈机制,比如何提高公众参与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和积极性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2.公众知识的缺乏,致使公众参与的能力不足。由于我国农村中的广大民众普遍存在着教育水平低,甚至还存在着很大比例的文盲,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公众参与的能力及由此产生的参与效果。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能力主要包括公众在通晓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可以自我地掌握所从事和关心的公众事务的相关知识、技巧以及对于实务的日常操作,同时也需要掌握对于整个社会的相关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阶段相对敏锐的洞察能力和鉴别能力。同时,服务效能已成为了公共服务的核心问题。强化成本意识,要求用最为经济的人、物、财,在最短的时间里来处理最多的事情,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为建设集约型社会作出贡献。为了实现这样的一个目标或是要求,我们就得要求每一位公众成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工作成效,尽可能在给社会带来有益成果的前提下,完成公共服务活动预定的目标。所以,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缺失造成了农村公众参与公共服务能力方面的不足。
3.参与文化的缺失,致使公众参与的动力不足。阿尔蒙德将政治文化概括为传统型、服从型和参与型三种类型。在不同文化的环境影响下,公众参与政府社会管理的内在动因和外在的推动作用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与之相对应的表现形态也会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和区别。所以,由于参与文化的缺失、也由于民众缺少一定的参与文化的支持和理论支撑,作为公众参与主体的公民相应的参与意识也会存在着非常大的不足。同时,从亚里士多德到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在一个相对富裕的社会才有可能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大批民众理智地参与政治,培养自己的自我约束,避免盲从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的鼓动。所以,在广大相对贫困的农村是很难实现公众参与局面的大量出现的。
三、加强公众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建立一种可以不断促进公众参与到政府社会公共服务的机制,是我国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公众可以真正履行自身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有效渠道之一。公众参与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可以将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利益和需求,能够真正地实现并得到应有的满足,最终实现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长远的发展和进步,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作出自己的贡献。可见,如何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服务,使公众参与的作用在公共服务中得到更好的发挥,需要我们采取一定的措施,为公众参与公共服务提出具体而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1.建立一种政府与公民之间良好的沟通机制,做好制度保障。“公共服务、服务公共”,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真真实实地涉及到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利益,切实需要整个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积极配合。因此,公共服务说小一点是关系每一个人,放大了就可以说是涉及到整个社会。所以,公共服务其实就是整个社会的公共事务。可见,要想建立一种完善的、可以尽量满足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的公共服务,就需要首先建立起一套可以实现政府与公民之间良性的沟通机制,也就是一种媒介、一座桥梁。要想实现这种理想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就需要处在桥梁两方的“政府”与“公众”都要同时作出相应的努力。一方面,作为公共服务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公共服务主要受益者的公众来说,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尽自身所能利用多种方式了解近期内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另一方面,作为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主导力量政府来说,应该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广泛征求公众对于政府公共服务的意见和看法,并积极参照国外比较先进的公共服务体系中的相关经验,以期满足广大公众对于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多方面的需求。
2.积极向农村民众宣传公众参与的相关知识,做好思想准备。政府促进公众积极参与公共服务的前提与基础就是要想方设法地提高每一位公民的参与能力。首先,应该为每一位公民提供一种专业能力以及相应岗位所要求的业务技术方面的能力,促进和保障公众参与能力的不断提高,为其可以不断地进行更加高层次的参与提供必备的条件和前提。但是由于我国广大的农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特别是可以掌握公众参与相关技能和方法的人很有局限性,所以如何提高参与者参与能力就成为了我国政府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政府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途径和方法来提高公众参与能力,例如可以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介途径来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培养公众的政治民主的行为能力,想方设法加强公众参与我国公共服务的相关技能和技巧的传授和培训。政府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向公众传播切合实际的知识和技能,让公众可以潜移默化地了解进而懂得更多的与制定国家政策相关的知识,提高民众自身参与公共服务的能力,并不断得增强大家参与公共服务的有效性。总而言之,我国政府应该注重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相关知识的培训和普及,为公众参与公共服务提供思想和理论方面的准备。
3.培养公众参与式文化,做好氛围营造。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追求民主的社会,如何培养一种合理的、高尚的、适合民主社会发展的公众参与式文化就成为了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那么,如何培养公众参与式文化、实现民主社会这个目标?不断提高民众对于民主制度的认同感,就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前提和民主基础。而如何提高这种认同感、进而构建一种参与式文化?社会公共管理方面的专家普遍认为:只有在一定的参与型政治氛围中的广大公民,才有可能不断地提高自身对于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责任感和对于政治的敏锐度和认同感。如果一个人不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自己人格和价值的存在,并对自己的权利、义务意识以及49fe1b2aa953c4a3e4d7aa4d25e563253af81dbf5385aefcd9b7db432513cb4e政治行为的效能产生积极的认同和较高的评价的话,是很难克服和约束非理性的情绪型参与的,也就很难实现自身参与公共服务体系的能力和自身参与技能的提升的。因此,要想建立一种现代化的、民主文明的社会,就要尽可能地防止和克服小团体意识的萌芽和发展,积极主动地将广大民众吸引到整个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中来,通过参与式文化的积极引导,促使公众更加密切地关注和维护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公众利益,为建立一种可以服务于整个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2.漆国生.公共服务中的公众参与能力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0(3):13-15
3.荣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9(2):11-14
4.[美]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M].东方出版社,2008
6.田华.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服务型教育政府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06(8):7-9
7.李欣.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07(12):8-11
8.周素萍,赵京华,张亦明,杨斌.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及完善[J].农业经济,2010(8):27-30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山西太原 030031)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