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担保在当今的经济行为中是一种重要的信用活动,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对国内担保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明确提出担保机构当前的发展“瓶颈”及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融资性担保机构 金融缺口 行业评级 中小银行 存款保险制度
中图分类号:F8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018-03
一、引言
担保是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的情况下,民营企业进行融资的一个据点、翘板和桥梁。担保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中小企业。中国拥有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全国民营经济单位总数1000多万个,近年来民营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以上,生产总值占大多数省份的比重已经超过50%。但是,资金短缺、融资难一直制约着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据调查,全国中小企业每年资金缺口达50多万亿元,而全国所有的专业担保机构年担保总规模也不足1万亿元,相差非常悬殊。银行对企业间的贷款互保变得越来越谨慎,这就为专业担保机构创造了巨大市场空间。国内担保机构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发展壮大。根据广东担保协会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担保机构8402家,融资性担保机构资产总额9311亿元,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12747亿元。但是,国内担保机构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围绕这些问题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担保机构当前发展的“瓶颈”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二、担保机构目前发展“瓶颈”
近几年来,担保行业快速发展。虽然实施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制度,对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规范调整,但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依旧存在。
1.担保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民营担保机构生存的整体环境。我国信用担保法律法规和政策约束不健全、不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担保行业整体良好形象和行业应有作用的正常发挥。如担保公司在设定反担保措施时,对债务人的房地产、车辆、股权等作抵押登记时,发现债务人已经重复抵押了两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对重复抵押做了禁止性规定,但对一些债务人和担保机构明知故犯的行为,却没有明文规定。对农村集体土地抵押权的实现,法律也没有明确规定,使担保机构在操作上遇到困难,担保风险相应增大,担保成本随之提高。
虽然2010年3月8日国家七部委联合发布《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对担保机构准入门槛如资金条件、人员素质以及资本金运作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以便各级政府部门操作和加强管理,也有助于杜绝个别担保机构的不规范现象,但担保机构存在的关联交易、地下金融等问题依然没能杜绝;管理部门不专一,有的省是由金融办管理、有的省是银监局或中小企业局管理,导致政策把握程度不一致,管控力度也不一致,对担保机构是管还是促的问题上看法也不一致。
2.银行的强势地位挤压担保机构的生存空间。在国际市场上,对于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和担保企业之间的合作,一般采取风险按照2:8比例承担,担保费率按规定可以是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5%。但在国内,担保机构要承担全部担保风险,而实际上担保机构却只能收取2%-3%的担保费。这使得担保机构自身经营风险大大提高而利润大大降低。这种高风险低利润的经营模式,迫使一些担保企业只能通过自有资金和保证金的非正常运作获取高额回报,以弥补经营中的低利润。这种做法不仅给担保机构的运作带来了高风险,同时阻碍了担保机构的正常和健康的发展。
3.担保机构实力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担保机构较小的规模限制了担保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个别担保机构一旦出现担保企业贷款逾期和代偿等情况,立即形成担保风险,加上担保资金规模过小,放大倍数不高,导致资金成本过高,影响到担保公司职能的正常发挥,制约了担保机构的业务拓展。现在一般担保资金只放大5倍,是担保机构与银行协议中5-10倍的底线,这也导致了担保资金过多闲置,增加了资金成本。从各省担保协会调查情况看,担保机构总体盈利能力弱,一半以上处于亏损边缘,总体运行相对困难。
担保机构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担保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并具有较大风险性,需要符合现代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担保机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具备较强的金融、法律、管理、担保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经验和判断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担保机构的快速发展。
三、担保机构未来发展方向
20世纪初,英国议员麦克米伦在国会演说中讲到“金融缺口”,他指出,当企业需要的外援性资金少于25万英镑(相当于今天的250万英镑)时,很难获得融资。麦克米伦的观点得到普遍认同,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世界性问题遂被称为“麦克米伦缺口”。一个世纪以来,欧美国家在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在为中小企业疏通融资渠道方面有很多建树。虽然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其合理的融资要求亦不能完全满足,但可以说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融资环境基本上得到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比较健康的。这些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1.加快担保行业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尽快开展担保行业评级制度。欧美各国普遍加强了担保行业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各国普遍采取的存款保险制度和贷款担保制度,以财政资金弥补社会存款保险基金和贷款担保公司财力和公信力之不足,以此减少储户、银行风险,保障社会安定,扩大担保机构资金来源,鼓励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我国目前还没有正式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担保机构不可以吸收存款,财政支持资金有限。在担保管理办法没有正式出台的情况下,在全国实行统一的、各家银行普遍认可的担保机构信用评级办法是现实可行的,是快速促进担保行业健康发展的捷径。
2.大力发展中小银行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必然之路。德国目前拥有3000多家银行,其中60%以上是总资产不超过5亿马克的中型银行,它们与中小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美国在拥有数家全世界最大银行的同时,还拥有数量最为庞大的小银行。本世纪初,总资产少于5亿美元的银行有8000余家,占美国银行总数的92%;总资产少于一亿美元的5300余家,占美国银行总数的61%。此外,美国还有一万多家信用社。美国数量庞大的小银行、信用社促进了所在地的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而根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可以提供贷款的银行(含信用社)600家。与美国银行(含信用社)近20000家、德国银行3400多家相比较,数量远远低于应有的正常水平,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总量不相适应,这也是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根本原因所在。
近几年政府一直重视中小企业信贷难题,并出台相关政策解决,包括小额贷款公司、组建村镇银行等措施。据调查全国截至2011年末,已组建小额贷款公司4282家,但贷款余额仅3914.74亿元;新组建的村镇银行726家,由于设立条件“必须有金融机构参股”限制,不能大范围设立,而且已经设立的也是由参股的金融机构(银行)管控,但由于不允许吸收存款、由政府掌控等弊端,导致资金抽血现象越演越烈。
借鉴外国经验,在对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规范调整、加强监管的同时,应大力支持担保行业内的整合力度,培育龙头企业,选取已经经营多年、具有一定经验和经营记录的优秀担保企业,使其向中小银行方向发展,是我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加快担保机构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我国的金融业发展经验教训看,中小金融机构的设立和经营,民营化或股份制是一种必然选择,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因此,允许设立民营或股份制中小型银行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必然之路。
3.尽快立法与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促进中小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若让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向中小型银行方向发展,必须有一定政策和法律支持,最为重要的就是存款保险制度立法与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国家为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通过法律形式建立的一种当银行面临危机或破产时进行债务清偿的制度。国家货币当局或有关政府部门在金融体系内设立存款保险机构,各成员金融机构向存款保险机构交纳保险费,当成员金融机构面临经营危机或破产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支持,或代替破产机构在约定的限度内对存款人给予偿付。存款保险制度可分为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完全由一国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向银行提供的保险制度;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则是指以专门从事存款保险的机构为主、以中央银行为辅的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是保护存款人,特别是小额存款人的利益;保护银行及整个经济体系,使它们不致遭受现实的、和可能发生的因银行体系崩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改进对银行监督的质量。
从国外经验看,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安全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有效维护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在本质上来说非常适合独立经营的、自负盈亏的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因此,我国必须从自身具体情况出发,借鉴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快速发展。
四、结语
不可否认,我国担保机构发展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借鉴国外经验,结合自己的国情,加快担保行业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开展担保行业评级制度,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尽快立法与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振兴国民经济。
参考文献:
1.谌勇.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及其融资[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9(3),p28-30
2.谭中明.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研究[J].学术论坛,2009(5),p129-133
3.高凌云,程敏,徐海俊.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12),p94-97
4.王宛秋,尤雪.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信用问题探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2),p37-40
5.Altman,E.I.,Marco,G.,Varetto,F..Corporate Distress Diagnosis: Comparisons Using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Neural Network[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18, p505-529
6.YUK2SHEE CHAN, A. V. THAKOR. Collateral and Competitive Equilibrium with Moral Hazard and Private In2 formation[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42 , No.4 , 1987, p345 - 363
7.A.W. A. BOOT, A. V. THAKOR, G. F. UDELL. Secured Lending Default Risk: Equilibrium Analysis, Policy Implications and Empirical Results[J],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 101, No. 4 , 1991, p458 - 471
8.ALLEN N.BERGER, G. F.UDELL. 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 [J ],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Vol. 68, No. 3, 1995, p351 -381
9.A. W. A. BOOT, A. V. THAKOR. Moral Hazard and Secured Lending in an Infinitely Repeated Credit Market Game[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Vol. 35, No.4,1994,,p899-920
(作者简介:薛钰显,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天津 300130)
(责编: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