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树宏:海上丝路传递世界文明

2013-12-29 00:00:00陈瑞婷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3年3期

“似乎从来没有想到,又似乎在情理之中,2012年个人最重要的文学计划,竟然是创作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海上丝路》的歌词台本。从今年3月开始酝酿,到7月上旬完成初稿,没有想到时间竟那么短,进展那么顺利。后来一想,今年是龙年,水生龙,龙生水——写海上丝路,原来是风成水就的事情。近期以来,某些国家居心叵测、虎视眈眈,企图浑水摸鱼、占我蔚蓝,因此,创作《海上丝路》就更有了特殊的意义。”

——丘树宏

丝绸之路:

中国人和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现代青年:中国有两条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一条是陆上的丝绸之路,一条是海上的丝绸之路。陆路的丝绸之路人们比较了解,但海上丝绸之路了解的人却不多。你对丝绸之路有什么样的了解?

丘树宏: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历代有所变迁。起点包括徐闻、合浦、临海、广州和泉州等等。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是徐闻古港,从公元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取代徐闻、合浦成为海丝主港;宋末至元代时,泉州超越广州,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明初海禁,加之战乱影响,泉州港逐渐衰落,漳州月港兴起;清代实行一口通商,广州成为唯一。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也叫“海上茶叶之路”、“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

现代青年:你认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地位何在?

丘树宏:海上丝路不仅是物质贸易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是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交流的脐带。她不仅将五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传至世界各地,也传入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世界各民族相互兼容、兼收并蓄,丰富和发展了各自文化的内涵,对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无可估量。不管是陆地的丝绸之路,还是海上的丝绸之路,都是中国人和全人类创造的奇迹,都是中国和全世界共同的重要的文化遗产。

写国内外第一部全时空表现海上丝路的史诗

现代青年:为什么想到写一部海上丝路的史诗?目前相关的文艺作品有哪些?

丘树宏:陆上的丝绸之路,由于1979年大型民族歌舞《丝路花雨》的公演而闻名遐迩。海上丝绸之路一直鲜为人知,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像《丝路花雨》这样的文艺作品,特别是缺乏舞台、影视类作品的形象性推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蓬勃兴起,海上丝路也开始成为研究和利用的热门话题,文艺作品的创作也跟了上来。比如广西合浦的歌舞《碧海丝路》、福建泉州的大型歌舞《海上丝绸之路》、广西防城港的大型歌舞《印象·北部湾》、广东阳江的大型组歌《美丽“船”说》,宁波、杭州、徐闻等地也有类似的节目。日本早在1988年也出现了《海上丝路》三部曲。

然而,迄今为止,真正从历史和人文的时空上全面表现包括陆地、海上丝绸之路的文艺作品,尤其是舞台作品,却仍然是一个空白。即使是既有的舞台作品,都存在三个共同的弱点:一是多数是歌舞;二是多数是简单的爱情故事;三是仅仅以一个小区域为点,很少涉及丝绸之路的线和面。日本的《海上丝路》更仅仅是纯音乐作品。就连最近开机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女帝·海上丝路》,也只是涉及唐代时期,而且也一样是以一个区域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这些作品,当然可以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但总是难以体现时间延续两三千年、空间达至五大洲的海陆丝绸之路这一旷世奇迹。

现代青年:开始创作这部作品是有一个什么样的契机吗?

丘树宏:是的,这要非常感谢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和顾作义副部长。因为这些年创作策划长诗《共和国之恋》、大型多媒体交响音诗《孙中山》等重点文化项目获得成功的缘故,去年2月份,顾作义同志建议并委托我创作一部大型舞台作品《海上丝路》的台本。这正合我的想法,我也正在考虑接下来的创作计划。

现代青年:为什么是你?是因为你与海上丝路有特殊的缘分吗?

丘树宏:确实,近二十年来,我与海上丝路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是缘分颇深的。最早是在1992年我在珠海市平沙区挂职的时候,与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联合召开了一次珠江文化研讨会,那是我首次正式接触海上丝路。1999年初,我到珠海市香洲区担任区委书记,开始更多地接触海上丝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在自己的名片上就有了这样两句话:“香洲——100年前,中国从大陆经济大陆文化走向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缩影;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封闭经济封闭文化走向开放经济开放文化的窗口”,只是香洲后来先后改为珠海和香山。我根据这两句话写了一篇散文《走进百年珠海》发表在《南方日报》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2004年,我调中山市工作,与海上丝路的联系就更多了。2006年7月18日,瑞士的“哥德堡号”仿制船首航番禺,我在南方日报发表了诗歌《261年的爱情》,回忆了哥德堡号与中国、与海上丝路的历史情缘。然而,这些联系,以及我个人对海上丝路的了解和认知还是十分零碎的,更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要完成如此重大的任务,自觉距离还很远。

现代青年:每一部作品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跟我们分享一下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吧。

丘树宏:我在去年2月底购买了十多本有关丝绸之路的著作,开始着手准备创作。经过一段时间快速的浏览阅读和初步思考,于3月8日草拟了一个简略的提纲,但因为刚刚到市政协新任主席,工作千头万绪,所以一直没有集中的时间开始正式的创作。恰好4月份全国政协和省政协发来通知,说6月和8月在青岛和北戴河各有一个为期半个月的政协主席培训班。我不假思索地报名并选择了北戴河,一是争取这个机会尽快学习掌握政协业务,二是借机搞创作。由于一直工作忙,接到正式通知后没有很多的时间考虑培训班的事情,6月26日到达培训点住下后,才想起秦皇岛是2231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19年的夏天,秦始皇入海求仙、派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地方,这正是海上丝路最早的起肇点!此时也正是盛夏。这是机缘巧合,还是冥冥之中?真是不可思议!

遥望着浩浩渺渺的渤海,头枕着北戴河动听的海涛,五千年中华文明一页页在胸中激荡,五大洲异域风情一幅幅在眼前演绎,三千年丝路浪涛一波波在笔下翻滚,半个月来,我边学习、边记要,边思考、边写作,8天时间通读了十多部有关海上丝路的专著,确定了详细的写作提纲,确定了创作的原则。7月5日凌晨,开始进入正式创作,一发而不可收。7月8日,当第一缕晨曦照进我的窗台的时候,《海上丝路》初稿成功面世。这离21012年7月11日中国航海日仅仅三天时间。从3月8日初步提纲拟出,到那天刚好整整4个月的时间。更有意义的是,7月8日又恰好是我妻子的生日,这是献给她最好的生日礼物了。诗稿从洪荒远古、三皇五帝,到海陆丝路两路并发、环绕世界,再到改革开放、走向蔚蓝,上下五千年,纵横五大洲,全篇加上序和尾声,一共十八个章节,500余行。感恩海上丝路,感恩秦皇岛!

现代青年:在创作中你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丘树宏:总的原则是:这应该是国内外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海上丝路史诗。这应该是一部属于广东的、中国的、全世界的史诗。具体原则是:“大丝路”概念,即从陆地丝路到海上丝路;从起源到今天、以至明天;大处入手、细节串联,时与空结合,点线面结合。“大地域”概念:涵盖大广东(南越)、大中国(黄海、东海、南海)、大世界(亚洲、非洲、欧洲、澳洲、美洲)。“大历史”概念,即海上丝路自古至今“史”的概念——包括缘起、过程、结果、趋向,是海上丝路完全意义上的“史诗”。“大情感”概念,即是沧桑之路、美丽之路、友谊之路、伟大之路、永恒之路。“大舞台”概念,即利用歌曲、舞蹈、交响、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传统与现代手段相结合,虚与实结合,中与外相结合,台上下相结合等手段。

现代青年:怎么评价你的这部作品?

丘树宏:这应该是一部可以在全中国各地、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交流演出的大型舞台作品。这正是: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全人类共同的壮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