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4日,秋雨,冷寂。
河南林州市东姚镇的一条水泥路曲曲折折地往太行山上盘旋,经过九曲十八弯的陡转,狭窄的水泥路结束了它的行程,抵达石大沟村。这场秋雨来势迅猛,前天还是35度的高温天气,一场雨下来,瞬间降到了16度。整座山冷寂得有些萧条,偶尔几只山鸟的叫声从深山中传来,回音在水泥路上打着转儿荡漾。
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透骨的寒意不断袭来。在石大沟村的郭变花家,一场村干部会议正在激烈地进行着。
“这次会议有三个问题要讨论:一是愚公洞怎样修复,二是盘石头水库的水怎么引上来,三是石大沟生态景区如何建设。”操着浓重林州口音的郭变花铿锵地说着。
“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难,只要有钱!”对面的赵喜林直截了当。
“现在的工程动辄都是几十万上百万,咱们从哪弄那么多钱?”一旁的王春山也禁不住抱怨。
“钱的问题我来解决,这么多年来咱们村修路、搭桥、引水,不都实现了嘛!钱能解决的问题不算问题,关键是咱们要想办法,动脑筋!”郭变花给两个老搭档不住地鼓劲。18年了,他们俩跟着她没少吃苦,没少受委屈。这些,郭变花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山沟沟来了位“铁姑娘”
1996年4月8日,和丈夫一起在山西承包工程的郭变花,意外接到一份加急电报:“家有急事,速回!”担心正在上高中的儿女出事,郭变花来不及收拾行李就急匆匆往家赶。
谁知还没有到家,郭变花就被东姚镇主管组织的副书记给拉上了车,车子径直开到了石大沟村,这时一头雾水的郭变花才被告知,她已经被委任为石大沟村的党支部书记了。
石大沟村以山高、沟深、石头多而知名,加上常年少雨,连年旱灾,地处偏僻山沟的石大沟村异常贫困,“吃饱”对村民来说就是一种奢望。连续几任村支书刚上任,一看石大沟村的情况,都说“太穷了,无法生存!”说罢,相继离去。面对“群龙无首”的局面,镇政府也大伤脑筋。
“让郭变花回来当村支书吧,她肯定行!”正一筹莫展时,另一个村的村支书语气肯定地说。他和郭变花在中学教学时做过同事,他了解这个女人,有着红旗渠当年“铁姑娘”的拼劲和干劲,倔强而坚定。
于是,44岁的郭变花就这样被“临危受命”了。这一切来得太突然,郭变花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当初她辞掉人人艳羡的教师职业,去林州县城的化肥厂当工人,为的是锻炼自己的能力;从化肥厂到下海承包工程,她和丈夫要闯一片天地,成就一番事业。如今的她怎么也没想到会到一个穷山沟当村支书,这和她的理想相去甚远。
石大沟村是郭变花的婆家,结婚20多年,她回去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回去都要爬两个多小时的山路,累得腰酸背痛,几天过去腿还在浮肿。天气晴朗时还行,要是赶上阴雨天,道路泥泞,走起路来更是费劲,泥巴死死地拽着鞋子,想赶路都不行。“以后再也不回石大沟了!”郭变花不止一次地对丈夫抱怨。
谁知,命运弄人,她注定要和石大沟村“粘”在一起了。为此,郭变花几天几夜没合眼,这个村支书确实很难当,但副书记恳切的目光和那不安的灵魂一再激发着她深入骨髓的斗志,她要拼命地干一回……
顶着家人的反对和村民的怀疑,郭变花信心百倍地上任了。但很快,一盆冷水泼来。在徒有四壁的村委办公室里,老会计把石大沟村的账本摊到了郭变花面前:账面上只有1.2元,而欠外债4万多元。郭变花禁不住一阵寒战……
“既来之,则安之”,望着蛛网密布的办公室,郭变花毫不迟疑,拿出自己的1000元钱购置了基本的办公设备:扩音喇叭、书面材料纸、笔等。然后带着两个已经在家歇业几年的老村干部走家串户,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摸清了石大沟的山山水水和风土人情。紧接着召开了十来次群众座谈会,郭变花真诚地听取村民的心声,和他们一起寻求改变现状的思路和途径。
“要是咱们村能通上电,喝足水,修条水泥路,就好了!”这是石大沟村300多个村民共同的心声,他们的话字字刻在郭变花的心上。
一起艰苦奋斗的日子
红旗渠的儿女们都有共性:干得苦、看得远、想得大。郭变花就是这样。
“石大沟,石大坡,荒草连成窝。”石大沟村放眼望去都是荒山,郭变花看着心也跟着荒了。每年春天,漫山草绿,但很快被村民放养的羊群吃个精光。也曾有人号召植树,但连年旱灾,小树长势缓慢,还没长成,羊儿们就把树皮啃得溜光。再加上村民为了来年草旺,每年冬天烧山,成片的树林都被烧毁殆尽,所以,石大沟山高却不能靠山、吃山。
“号召村民上山种树,一定要把石大沟变成世外桃源!”郭变花在村委会上下了死命令。但是很多村民站出来反对:“年年种树不见树,我们才不浪费苦力呢!”看到这种情况,郭变花把自己积攒的钱摆在村民面前:“这万亩荒山我包了,你们种树我给工钱,但不准烧山,不准放羊!”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瘦弱的女人做起事来竟有这般魄力。
这一包就是18年,郭变花带领村民每年种树3000多棵,万亩荒山野岭很快披上了绿装。“荒山育林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村民争取了国家的育林补助金。现在这漫山的山林我不会砍一棵,只要我活着,就要坚持种树,世外桃源不是个梦,我要留着它们造福后代!”望着雨雾中浓郁的山林,郭变花的眼里盛满了希望。
吃水是石大沟村的一大难事,“咱们的老一辈靠着苦拼苦干人工开凿了1500公里的红旗渠,我就不信咱们石大沟人靠自己喝不上足够的水!”郭变花的倔强劲儿又上来了。她拿出丈夫承包工程挣下的4万多元,挨家挨户号召村民挖凿水窖。同时,她东奔西走,到县里争取到项目资金20万,组织打了一眼机井。村民用水的基本问题解决了,郭变花又带领大家在山上开凿了200立方米的富民水库,蓄水澄水,旱涝用水双保险。
石大沟村偏僻贫穷,通往县城的山路走起来费时费劲,村民进城一趟需要一天的时间,通公路成了石大沟人祖祖辈辈的奢望。修路可以,但钱从哪里来?石头缝里抠不出半个子儿来。郭变花苦思冥想,家里的钱已经垫出去完了,到县里苦口婆心争取的40多万元资金还不够,无奈之下,郭变花拿出了自己仅剩的10万元养老金。有了资金,全村老少出力的出力,送饭的送饭,机器轰鸣,人声鼎沸,一个多月的艰苦劳作终于将一条宽4米、长6公里的水泥路修通了。郭变花永远也忘不了石大沟村通水泥路的那一天。那天,全村老少奔走相告,买酒割肉,鞭炮、礼花一起绽放。那天,成了全村人多年来最为快乐的日子。
18年,郭变花不仅为石大沟村铺了路、通了水、绿化了荒山,还架了街心桥,东西坡村民互通有无,盖了最坚固的乡村学校、村委办公室……“现在我们的日子好多了,年轻人出去打工,我们这些老年人有养老金,每个月还可以卖几百块钱的山货,还有郭书记为我们争取的育林补助金。知足了,这些就够了……”过往的村民不住地赞叹。
但,郭变花并不满足,她还有更大的事没有做完。
变的思路和不变的韧劲
2013年夏天,60多岁的郭变花遭遇了一场变故。和她一起奋斗在石大沟村的丈夫突然离世,令她猝不及防。心疼她的儿女一再劝她到城里住一段,但悲痛万分的郭变花想了想,还是拒绝了。“我还有很多事没有完成,就这么走了,怎么向石大沟村民交代?”拭干眼泪的郭变花咬了咬牙,送走了女儿、儿子两家。几天过去,精瘦的郭变花打开久闭的房门,颤颤巍巍地迈出沉重的脚步。眼睛红肿,面色憔悴,看到和她打招呼的村民,她勉强地笑着点点头。工作,工作,只有工作才能让她暂时忘却失去亲人的痛苦……
愚公洞一直是郭变花的一个心病。修于1977年的愚公洞是历经8年、人工开凿的一个隧洞,也是通往石大沟村的必经之路。由于长时间的风化水蚀,愚公洞经常有土渣、碎石落下,很不安全。为了修复愚公洞,郭变花到县里、省里跑了一年多,争取了205万元资金,但和修复预算相去甚远。“为了长久的安全考虑,愚公洞一定要修,这也是发展石大沟村生态旅游的一个重点!”郭变花态度坚定。
不仅如此,郭变花还打起了石大沟村下方风景优美的盘石头水库的主意。“要通过提灌,把水引上来,再分流下去,循环利用,这个绿山再有了水就有了灵气了。”发展石大沟村生态旅游是郭变花这些年一直规划的一个梦。
“为老百姓做了这么多事,你哪来的这么多钱?”记者禁不住问道。“借呗!项目资金不到位,我就自己垫,自己没了,就找亲戚朋友借,老百姓的工钱我以自己的名义打欠条,他们都信任我。项目款一到位,我第一时间还账!”郭变花言之凿凿。
“富民水库还没有验收,项目款不可能到位,我现在是负债累累呀!”过了许久,郭变花忧虑起来,“马上又要春节了,要账的都该来找我了,所以我不能闲下来,要出去想办法弄些钱!我想了,光靠自己不行,要招商引资,吸引投资商发展石大沟村的生态旅游……”寒冷的秋风中,这个精干的老太太依旧韧劲十足,那坚定的目光中透射出当年“铁姑娘”的果敢和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