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2013-12-29 00:00:00
瞭望东方周刊 2013年4期


  报道反馈
  本刊近期刊发一组调查专题稿件《“中国手”50年》之后,引发医疗界热烈反响,多家网站转载,也引起业内人士的反思和讨论:中国的断肢再植技术如何继续引领世界?如何正视并寻找路径解决制度设置带来的瓶颈,改变发展艰难的现状?一些业内人士致电本刊记者,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认为医学发展的困境并不是这一则个案,值得引起重视,他们并对报道中的“良心医院”和“良心医生”表达了敬意。
  (《“中国手”能否继续引领世界》、《医生是个良心活》记者周范才、特约撰稿潘晖 2012年第2期)
  光污染
  前不久,市信访办接待了几位特殊的上访户,他们举报的对象,居然是市政府。
  事情是这样的,去年,市里动用了一大笔资金,用于城区的“亮化工程”。几条新修的大街,除了安装大功率的路灯外,还布置了彩灯、射灯、景观灯,一到夜晚,整个城区富丽堂皇,亮如白昼。上访户反映说,这些灯光很多都是通宵开放的,而且由于光线太强,变幻太多,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睡眠,建议政府早日将一些不必要的灯光取缔,或者减少开灯时间。
  应该说,上访户的要求是合理的。其实很多市民也认为,过多的城市灯以及过长的开放时间,不仅影响人们休息,而且浪费严重。但由于这项“亮化工程”牵涉到有关领导的政绩,报告递上去之后,迟迟没得到回应。直到有一天,上访户们准备到省里投诉,才得到这样的答复:城区灯光事关地方的形象,不能随便取缔,如果觉得光污染严重,可以考虑将住房搬迁,政府将对这些搬迁户,给予拆迁安置户同等的优惠政策。
  蒋平(湖南)
  意见
  和同事出差,到所住宾馆的楼下用餐,点了几个招牌菜,菜端上来,颜色让我们大失所望,尝尝味道,真不敢恭维。
  同事直接喊来服务生:“结账,然后请你们经理来。”我劝阻着:“算了,算了,下次我们不在这里吃不就得了。”一会儿经理过来:“请问有什么要帮忙的吗?”同事指着桌上的几个菜:“这就是你们的招牌菜?请你把意见单拿过来,我写一下意见。”服务人员拿来意见单,同事认真地评价着每一道菜。经理一面道歉,一面说着感谢的话。
  晚餐,同事硬是拉着我还在那里就餐,还是那几道菜。刚点完菜,经理过来:“欢迎你们品尝,多提宝贵意见。”菜端上桌,色香味果然比中午大有改进。同事一边吃一边教育我:“世上最怕认真二字,如果大家都不较真,怎能进步?就比如这些菜,我们不说,大厨一定还为自己手艺不错而沾沾自喜呢。再说,就是因为我希望他们做得更好才给他们提意见呢,这是为他们好……”其实想想,老百姓对政府的态度也是一样,提意见也是为了更好,大家都不提,还哪来改进工作的压力呢。
  突击加层
  本地新闻里接连不断出现城管人员推倒非法建筑的报道。可是,此类现象屡禁不绝。最近我所在的城市借“新型城镇化”东风,对西南片区旧城实施改造。报纸、电视刚播出这条消息,我所在的办公室围墙外,就有数座民居突击加层,增加拆迁面积。大概有人在这方面占了便宜,才有这群起效尤之现象。其实,在地方立法中,只要规定旧房五年内基础上增加的面积不在计数之内,就能阻止这种现象。或者,更严厉的拆迁条例都有,但执行不力,让操作者有钻空子的机会。
  吴根绍(江西)
  行政区划分也是折腾
  读了贵刊《“大”城之求》系列报道,我想到一个问题:各地行政区分分合合,真的很有必要吗?
  比如我们这里吧,几十年来,县城陆续把近郊一些村子圈进来扩大城区要说是正常的。但前几年却又把城区划分成两个区,等于多了一套乡镇级的政府机关。这两个所谓的“区”至今还没有正式名分,仅以“办事处”名义进行工作。不料最近又把两个区各划出一块,冒出一个所谓的“工业聚集区”,又要折腾出一套乡镇级的政府机关,这究竟是为了发展经济,还是为了“发展”政府机关?有这个必要吗?
  全国各地的行政区划一直很热闹,不说别的,单就换招牌换印章什么的,恐怕也得浪费很大一笔资金。如此行政区划分分合合,到底成本多大,恐怕很难算清楚。难道发展经济就一定得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吗?县级市、县级区、县,乡、镇,再加一个乡镇级的区,名堂也太多了吧?我认为这纯粹是缘木求鱼耍表面功夫玩形式主义,根本就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真希望行政区划少些花样,多点实干,别折腾了。
  马长军(河南)
  变色馒头
  近日老伴到某超市门店买了一盒XX精白馒头,包装上写着本市某速冻食品有限公司生产。早上,老伴在蒸格上放了6只馒头,打算蒸好后吃早饭时吃。蒸好后打开一看,不由得傻了眼,其中的3只馒头呈白色,体积变大,松软可口,另外3只却面目全非,竟变了颜色,由白色变成了咖啡色,体积不但没有变大,反而变小。变色馒头吃起来硬邦邦的,好像吃面疙瘩。后来又蒸了6只馒头,蒸好后一看,全是松软可口的,不由得十分高兴。吃了三只,剩下三只放在冰箱内。次日早上拿出剩下的三只,蒸好后又傻眼了,这三只馒头像变戏法一样,又由白色变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