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学新生在开始大学生活时在环境、学习、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适应问题,表现在环境适应方面的问题即为环境适应不良。环境适应是大学新生进入到大学生活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研究大学新生如何尽快适应环境、学会独立生活,促进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大学新生 环境适应不良 对策
大学新生经过高考的洗礼,从中学步入高等学府的殿堂。从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满怀憧憬与希望的新生就拉开了大学生活的序幕,他们新的人生从此开始。欢迎他们的是一个崭新的环境,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寝室、新课程……大学生活对每个大学新生的第一个挑战是对新环境的适应。新生一般都会有大约1个月到3个月的适应期,少数人需要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需要跳出过去的生活模式,融入新的环境中。可以说,大学新生是在“蜕变”中成长的,如何及时进行自我调整,适应大学环境对大学阶段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大学生活环境的变化
大学生活是一种新型的集体生活,大学新生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无论是在衣、食、住、行方面,还是学习、交友、认识人生与社会等各方面都需要更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思考、判断和选择。生活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1大学生活习惯的多样性。
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各地的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风土人情不一样,饮食习惯也不一样。
1.2大学生活安排的自理性。
中学阶段,学生在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性比较大,家庭生活方面的事务几乎全由父母打理,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活的衣食起居条件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变化,基本上都要自理。如钱、物都要自己保管,要自己买衣服、整理宿舍内务、洗衣服等,学生常常一筹莫展。尤其是对初次远离父母家庭的新生而言,自己独立生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1.3大学生活活动的社会性。
大学进入了一个更加广阔、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在校内有学校、系、班级、宿舍组织的集体活动,有党组织、团组织、各种社团举行的活动,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往,有从书信、报刊书籍、广播影视、报告讲座、网上传媒等传播途径获得的各种信息。这些交往和信息的传播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了新的视野、思路和情感的体验,促进他们走向成熟,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新生带来了思想上的混乱,情感上的困扰。
大学新生进入校园后,经常要面对新的情况,扮演新的角色,执行新的任务,适应新的环境,大学生活的一系列变化逐渐使学生原有的习惯、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势被打破,这让习惯了父母包办一切的学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在环境、学习、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适应问题,表现在环境适应方面的问题即为环境适应不良。
2.大学新生环境适应不良的原因
造成大学新生环境适应不良的因素有很多,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2.1内部因素。
2.1.1个体的人格因素。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个体的先天遗传因素不同,成长的社会环境不同,形成的人格特质也不同。不同人格特质导致个体对新环境的理解和适应能力大不相同。
2.1.2个体的心理因素。大学新生刚刚脱离了父母的管束和高考的压力,青春期就已萌动的独立意识迅速复苏,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凡事应该由自己作出决策,于是,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比中学阶段少了,求助的意识更淡薄。实际上大学生毕竟涉世不深,社会阅历少,经验不足,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往往觉得束手无策,很多事情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由于自尊心和独立意识强,不愿意向别人吐露真情,因此心烦、苦恼、痛苦接踵而至,不断体验焦虑、挫折等消极情绪情感。此外,由于大学新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发展阶段,面临社会角色、奋斗目标、环境、学习、生活、交往等方面的转变,当他们遇到困难无法克服时,容易出现以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处理问题,一遇到挫折就认为自己“很没用”,导致自卑、自责、自弃的心理,形成紧张、不安、焦虑、恐惧、抑郁等交织复杂心境。
2.2外部因素。
2.2.1家庭因素。个体的家庭教育包括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父母本身的心理行为、父母的关系、家庭氛围等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影响。如果生长在和睦的家庭中,个体往往会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如果家庭中经常出现吵闹、大骂,个体则容易形成粗暴、野蛮、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不能客观地观察、分析事物。
此外,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当代大学生大多为“90后”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一切事务全部包办代替,从穿衣洗脸到整理书包,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处理个人事务等生存能力的机会被剥夺。
2.2.2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有着更直接的影响。多年来,我国的教育对学生的专业知识非常重视,但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方面投入不多,使得学生步入大学后心理发展不全面、意志薄弱,一旦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就会产生心灵的孤独感、寂寞感和不适应感。
3.大学新生环境适应不良的对策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观点,大学新生这一特殊群体处于“自我认同危机期”阶段。这个时期,他们会经历一系列矛盾冲突,出现各种适应不良。大学生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重要的是要进行自我调整,培养和提高独立生活能力,主动适应新环境。
3.1确立独立生活意识。
进入大学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独立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这个新的起点上,为了给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夯实基础,就需要摆脱依赖、等待和犹豫,树立自信、自律、自立、自强的精神,勇于面对社会和生活。
3.2大胆实践、不断提高独立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任何能力都是在实践中培养的,都有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磨砺,积累生活经验,才能提高独立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3.3逐步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3.3.1养成合理的作息习惯。每天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大学生自己可以安排和利用的时间较多,如果不能妥善制订计划,杂乱无章的生活就会使人精疲力竭,影响学习。
3.3.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合理的营养供应,不能饥一顿饱一顿。大学生中胃病患者较多,主要原因是饮食不规律和暴饮暴食。
3.3.3坚持锻炼身体。在体育锻炼中缓解压力,增进交流。
3.3.4学会理财。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对钱的管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要求大学生制订理财规划,了解自己父母的经济能力和自己挣钱的可能性,考虑自己的全部生活中,基本开支和可有可无的开支等。有了这些基本情况的分析,才能使理财计划切实可行。尽量按照计划执行,多余的钱可以存入银行,以免丢失。
3.3.5保持乐观而平稳的心境。生活中难免有各种各样的坎坷与困境,面对困难,不要失去信心,而要学会自我调整、学会寻求帮助、学会向别人倾诉。
如何适应新环境是进入大学面临的首要问题。大一新生必须勇敢面对,无论是生活、交友还是认识社会和人生,都要更多地独立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不断提高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邱鸿钟.大学生心理卫生.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
[3]张积家.普通心理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4]郑雪.人格心理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5]何彬生,刘波,吴建芳.大学生心理与健康教育.人民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