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认知心理视角探析幼儿各类习惯的养成

2013-12-29 00:00:00花晨
考试周刊 2013年41期

摘 要: 在幼教时期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对其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时期,幼儿的认知心理有独特的特点,如何了解幼儿的这些认知心理特点,并充分利用这些特点,促进幼儿各类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值得广大幼儿教育者深思的课题。

关键词: 幼儿认知心理 良好习惯养成 教育方法

习惯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习惯可以让人受用终身,而坏的习惯一旦养成则很难改正,因此,应该从幼儿时期就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习惯。幼儿习惯的养成具有不稳定性,往往很多时候会出现反复现象,伴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和各类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习惯容易起伏不定,很难固定下来。基于此,结合幼儿认知心理的特点,幼儿教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积极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笔者从幼儿认知心理特点出发,对如何从幼儿认知心理视角全面探析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进行了阐述,希望对幼儿教育有所助益。

一、幼儿认知心理特点

三岁以后的幼儿,生理与心理逐渐成熟,具备了初步的行为控制能力,他们的认知心理特点表现为:

1.好奇心强。

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是幼儿最重要的认知心理特征,由于幼儿已经是主动且能动的个体,已经逐渐有了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并开始有了探究意识,而吸引他们对未知事物产生兴趣和观察、研究、探索心理的就是好奇心。然而,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有时是非常短暂的,只有不断激发、引导,才能让他们的这种好奇心理持续产生并长久保持。

2.注意力不集中。

幼儿的注意力往往不受自己控制,非常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而且幼儿自己无法分辨关注的信息是否有用。所以,幼儿没有根据任务对各种吸引物进行筛选的能力,也没有只关注一件事物而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能力。随着幼儿的逐渐成长,这种能力会有所改善,因此,在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要学会引导幼儿按照指示对某一件事物集中注意力,并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幼儿保持注意力[2]。

3.观察力差。

幼儿对某种事物进行认知时,大多数只是看其表面现象,对于事物之间或者是事物内存联系缺少辨认能力,他们大多数对于事物的认知是比较随意而被动的,没有目的性。缺乏细致性。伴随着年龄增长,三四岁的幼儿会慢慢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主要表现在:目的性越来越强;持续观察时间越来越长;细致度尚不足;观察概括能力有所增强。

二、从幼儿认知心理出发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方法

幼儿的认知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视野的开阔随时发生变化,因此,在通过幼儿认知心理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时,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方式方法。

1.明确要求,循循善诱。

幼儿对于“规则”的概念是很模糊的,对于是非对错没有较强的分辨能力,因此,对他们的行为活动提出较为明确的要求,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每个阶段都应该从幼儿年龄与心理特点出发,从点滴开始,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在制订规则要求时,一定要从幼儿的立场出发考虑,规则要求应切实可行,且在幼儿认知心理接受范围之内,这样幼儿才能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下,变被动服从为主动自律。

2.强化练习,积极鼓励。

幼儿注意力不集中,对一件事情做起来很难持久,根据这个特点,一是要多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二是要在练习过程中不断鼓励他们,让他们建立自信心,从而养成良好习惯。比如针对一些胆小、内向、不习惯集体生活的孩子,要先通过鼓励的方法,让他们建立信心,然后主动与其他孩子融为一体。要先引导他们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如帮助教师分美术纸,午饭时给其他孩子分筷子,等等,经过多次锻炼,孩子的胆子变大了,自信心增强了,和其他孩子也能要一起玩。为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可以在课堂练习中多为他们提供人前说话的机会,而对每个敢于站出来回答的孩子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积极的、正确的认识,从而使他们乐于做,而且经常做,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习惯。

3.细小错误,随时矫正。

很多不良习惯的养成,都是从细节开始的。我们经常会看有这样的孩子:稍有不满就跺脚、哭喊,有的甚至还会满地打滚,这些行为如不进行及时制止,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就有极大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于细微之处见功夫,随时矫正,积极引导。如幼儿在进餐时爱说话的现象普遍存在,而随着年龄增长这种现象会越来越明显,往往教师提醒并不能收到良好效果,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幼儿积极心理,让他们主动遵守纪律。可以组织评选“最佳小饭桌”的活动,只要吃得快、吃得认真、不说话、不挑食的小饭桌,就能得到“最佳小饭桌”的称号,而且每个小朋友都能得到小红花。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孩子的坏习惯很快得到纠正。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只要幼儿教师善于分析幼儿的认知心理特点,随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将幼儿的这种心理变化与幼儿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帮助幼儿真正养成各种良好习惯,并让他们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李青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和对策[J].时代青年:教育,2012,(8):158.

[2]曹树.幼儿德育应重视渗透认知教育[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