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传统的教学方式讲究师讲生听,学生被动接受。新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不是主角,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学生自己动手绘制简图,是自主学习的表现,是从方法上把握技能的表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自主学习 地图 学习方式
地图,形象直观,一目了然,既可表示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又能表示地理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动态变化。故而,板图教学就成为许多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通常,教师在黑板上绘出简图,指导学生读图分析;但笔者认为,不妨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简图,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方法。教师绘图、指图讲解,学生是被动地接受,受教师意志的控制,学习会索然无味;而学生自己动手绘制简图,是自主学习的表现,是从方法上把握技能的表现,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学会了分析地图中地理信息的方法,懂得了绘图的基本技巧,也就促进了读图能力的提高。
实例一:“印度”教学中的初探
[学生活动]
1.教师指导学生自绘“印度”轮廓图。
2.勾画北回归线,分析印度纬度位置。
3.填写周围邻国、领海,描述海陆位置。
4.自己设计图例,勾勒印度三大地形区。
5.用不同色笔画出印度一月、七月风向,分析季风成因、特点。
6.绘上印度首都和主要工业中心城市。
[教学反思]
1.贯彻新教学理念
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的一个学习过程,教师不是主角,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学习,自主把握学习过程,有收获也有失败,同学之间有合作也有争论,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师成了指导者、旁观者、赞赏者。
2.注重学法指导
学生一边绘制简图,一边观察图中的地理事物和空间分布,能迅速把握国中的地理信息,同时掌握分析和归纳图中地理信息的方法,学会将地图语言与文字语言相互转换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思维构架。
3.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学生不再是机器人,听教师指挥,而是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地解决问题,当学习获得成功时,极大地增强了学习自信心;失败了,也就有了获取新知的体验,是下一个成功的开始。
[课后记]
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逐步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规范绘图要求,同时,更充分地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设计绘图过程,取得了较好效果:一部分学生能手绘一些国家轮廓图,如澳大利亚、巴西轮廓,还争着与教师比赛板图;而有的学生对绘制简图的准确性提出了质疑,产生了探究绘图技巧的浓厚兴趣;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了地图,爱读图、玩图、画图、赛图;复习中有的学生创造性地将知识点一一归纳在图上,把整本书的知识点化成一张张复习图,甚至有学生将各区域地图拼合起来,涂上颜色,绘成一幅自绘的世界地图。
实例二:“中国自然环境”的多图叠加绘制法
在学生读图用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相关的几幅图叠加使用,对综合分析某区域起着更形象直观的效果。
[学生活动]
1.“中国政区”
绘制中国轮廓图,观察形状;按方位用铅笔勾勒出34个省级行政区,绘上省级中心城市。
2.“中国地形”
在图中用黑色笔描出我区主要山脉,注意走向、位置;自设图例,绘出主要地形区,描述相对位置。
3.“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在图中用红色笔勾勒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观察界线与哪些山脉相吻合,比较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
4.“中国温度带”
在上述图中用黄色笔描出中国温度带的大致范围,观察各温度带对应的地形区、省级行政区。
5.“中国年降水量”
用蓝色笔描绘800㎜、400㎜、200㎜等降水量线,观察这几条线分别与哪些地形分布一致,分析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特点。
[教学反思]
1.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整节课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学生自己观察、比较、绘图、归纳,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点拨。
2.相关知识汇集在一张图上,有利于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故而学生说:这种学习很轻松、有趣。
3.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活跃的、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获取知识的愉悦,与同伴合作的快乐,以及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这种学习过程,不再仅仅局限于理解某些知识点,更多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有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这样才能支持学生继续学习,不断提高,乃至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