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本理念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2013-12-29 00:00:00徐有能
考试周刊 2013年41期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传统理念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慢慢地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打造以自主性、合作性、创新性为主的高效高中历史课堂成了颇为重要的一件事。本文从传统理念下的高中历史课堂和生本理念下的高中历史课堂的对比及如何以生本理念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等方面探讨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 生本理念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

引言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正面临着转型,打造新型的高效高中历史教学成了当务之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老师用生本理念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一、传统理念下的高中历史课堂

传统理念下的高中历史课堂,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即通常我们称之为“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老师以自身为中心,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消化所学知识。

二、生本理念下的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一)自主性

与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不同的是,生本理念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开动脑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知识的接收到消化,全都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学生始终是课堂活动的主角。这样的课堂教学最大程限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合作性

生本理念下的高中历史高效课堂与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同之处在于学生不再是独自学习的个体,而是以兴趣爱好组合在一起的团体。他们以小组的方式学习、互动、讨论和交流问题。在这样的团体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人应对所有的问题,他们可以通过与别人的沟通交流,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问题,从而更好地加强对历史的学习。

(三)创新性

此外,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关键的一步。传统的历史教学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它的弊端,学生成了只会做题的工具而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生本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摒弃了这一教学方法,旨在通过鼓励学生学会创新思考,发掘出学生最大的潜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三、如何以生本理念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了解了生本理念下的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特点,下面我们就探讨如何打造高效历史课堂展开论述。

(一)先进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即可。所以在很多老师的教学理念里,他们的任务就是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教给学生,帮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这种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满足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的要求的。要打造高效历史课堂,要求老师以学生为中心,自己则转变为引导者和参与者。

(二)合理的教学方法

1.小组学习的模式。实现学生学习高效的一个重要措施便是变传统的个人学习为小组学习。几个人参与到同样的一个话题的讨论与研究中来,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学生在这样的沟通和交流中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所学到的知识。

2.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还应包括多样化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首先当然是基于任课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运用诸如巧设问题、情境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历史学习的热爱。

3.轻松的教学氛围。轻松的教学氛围也是一种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方法。实践证明,在良好轻松的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潜能能够最大限度地被开发,从而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老师需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吸收消化所学到的知识。

(三)良好的教学素养

1.完整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教学技能。以生本理念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还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教学素养。这种素养首先体现在他们自身完整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教学技能上。只有一个自身知识充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才知道如何更好地教育学生。

2.注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良好的教学素养,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教师在教好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要关注他们身心的发展,关注他们思想和情感教育。只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中去。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已难以适应教学的发展,高效的高中历史教学成了当务之急。而怎样用生本理念打造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需要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素养及懂得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秀敏.高效历史课堂需要把握好“三个点”[J].科研平台,2013(4).

[2]林三煅.以学定教方能打造高效历史课堂[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12).

[3]孙小军.以生本理念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J].成功《教育版》,2012(10).

[4]张立鹏.如何打造高效历史课堂教学[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