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地区农村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2013-12-29 00:00:00李永宁
考试周刊 2013年48期

摘要: 当今国家强调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加强基础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广大的农村小学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本文就边疆地区农村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谈谈看法。

关键词: 边疆地区 农村小学生 心理素质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包含躯体、生理健康,还包含精神、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对于学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对边疆地区农村小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处在初级阶段和探索阶段。边疆地区农村小学生在社会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各种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隔代抚养孩子、父母外出打工等现实,使边疆地区农村小学的学生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因此,加强边疆地区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重要。结合现实及数年的实践,我对边疆地区农村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有如下体会。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个没有自信心理的人不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所以,心理素质的养成离不开自信心的培养,良好的自信心对一个人十分必要。那么,怎样培养边疆地区农村小学生的自信心呢?

1.以名人为榜样认识自我,培养自信。

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他在上小学时却是一个“笨小孩”。有一次老师叫每个学生做一个小板凳,当他拿出自己做的板凳时,同学们都大声笑起来。他告诉大家,这个不像样的板凳,是他做的第五个,前几个比这个还要差。很显然,小爱因斯坦有一种自信心,他相信自己能做好板凳,事实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正是有这样一种自信心,才使得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最终取得丰硕成果。教师要把类似故事讲给边疆地区农村小学生听,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2.在锻炼中挑战自我,培养自信。

农村学生锻炼的方式很多,我平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一是让学生自己组织班队活动。从班队活动的内容、节目主持人的确定、主持词的创作、活动安排到总结各个环节,老师均不参与,让学生自己作主。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二是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学生都有当“管理者”的机会。传统的固定班委制,使大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当不上班干部,也干不好班干部,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实行轮流班委制,使每个学生都可当上班干部,参加管理班级事务。实践证明,只要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他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班干部。三是交给学生办的事,老师最好不要插手。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办黑板报时,有的老师往往帮着学生设计、排版、画刊头、写美术字等,这种担心小学生做不好事而事必躬亲的做法,恰恰剥夺了许多让学生锻炼的机会。我在工作中力戒这种做法,结果是,学生分工合作,有的找相关板报资料,有的画画,有的写字,兴致勃勃,板报很快就办好了。我注意到,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做,边疆地区农村小学生不会比城市的小学生差,他们会越做越好,并在锻炼中增强自信心。

3.在集体生活中感受自我,培养自信。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他们就会自觉地爱护这个集体,时刻想着为班集体争光。每当班上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获得一点荣誉,我都会让学生知道,这个荣誉来之不易,凝聚着全班学生的心血和汗水。在举办集体活动时,开展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给学生讲清楚,我们班是祖国的一个小小的分子,爱国就得先爱班集体。平时我还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强化集体荣誉感意识。以前教室和清洁区的打扫,非得老师督促不可,有的学生甚至逃避劳动任务。班上有几个调皮的学生经常带零食到学校,而且随手丢。自从我让他们当了学校和班上的卫生协管员后,他们上进心越来越强,不良习惯都没有了。受他们影响,学生懂得了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要自觉维护集体,完成自己的劳动任务。现在,老师不在场,同学们也能认真打扫,班上的卫生工作经常受到学校表扬,同学们不仅自己不随手乱丢乱扔,注意保护周围环境,还监督别人,以防周围环境遭到破坏。

二、创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边疆地区农村小学生更是如此。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如,学校举办“营造书香校园”活动,全校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制作精美书签,办读书海报等一系校园文化活动。校园里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再加上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当然,在一些条件不够的边疆地区农村小学,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布置、安排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受到积极的心理引导。

2.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边疆地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小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踩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等。为改变这些坏毛病,学校可以开展“丢下的是垃圾,拣起的是品质”的活动。还有,可以在校园内的角落安放果皮箱或筐,花坛内、树林里竖起或挂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话语,这样,学生看到了就不忍心破坏环境了,过去的坏毛病也随之改掉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教育和引导,学生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边疆地区农村小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农村学生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组织纪律性不强。为了加强组织纪律性,应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平时在校及其他公共场所的实际情况谈有关“严肃组织纪律”的体会,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守纪的重要性。从讨论中使学生受到教育、有所感悟,从而自觉遵守纪律,并能大胆地制止违纪行为。

2.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的高低,这在边疆学校更是如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非常重要,教师应放下架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边疆地区农村小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你,教师才有资格做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引导者。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老师提出批评。在情感相容的基础上,创造出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

3.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学科课程的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主动性,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课堂教学活动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活动设计要多样化,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如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讨论、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项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学生通过这些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四、结语

边疆地区农村小学教育是国家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强调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加强基础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边疆地区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国家、学校和各级地方职能部门要加大对边疆地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师资的投入和落实;学校教师、家长要加强认识和学习,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班级环境和课堂环境;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活动,认真落实边疆地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边疆地区农村小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